标题 | 基于思政课程导向的中职生必备品格培养探究 |
范文 | 李英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增强思政课程对中职学生必备品格培养的探究和实践力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必备品格概念作初系统的界定,论述必备品格培养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思政课程对中职生必备品格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及其思政课程必备品格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其培养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思政课程;中职生;必备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6-250 引言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以来,“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立德,怎样树人”这一根本问题开始得到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从本质上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思政课程作为培养中职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很强的一部分,自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实际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学者和教师忽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育。 一、思政课程教学中必备品格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徳育目标未得到充分重视 现在部分中职学校的思政课,由于传统教学观和过分强调劳动技能的实训教学,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目标,劳动技能目標的提高,劳动用工单位招聘员工依旧沿袭技能水平模式,使学习过程中知行脱节,忽视学生思想的变化。 (二)思想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思政课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导致学生认为中职政治和自己的生活无关,思政课只是对政治理论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机械训练。课堂上有些学生甚至昏昏欲睡,从而导致课堂听课效率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品格培育泛化碎片化 思政教育的泛化必然引起对品格培养的泛化,品格培养内容的泛化给德育教学带来沉重负担。信息的泛化进而导致品格培养的泛化,形成多元的价值体系,进而影响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 (五)品徳教育缺乏实效性 有些学生只重视专业课,不相信德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思想,热衷于专业课,认为这些对他们走入社会大有帮助,是用得着的知识,而德育课则可有可无,导致思想政治课缺乏实效性。 二、思政课教学中必备品格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目前,社会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而在文科中,思想政治学科地位最低,学校、家长都不给予重视。应聘找工作也是看中学历和能力,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考评往往没有具体的测评标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在社会风气上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品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因素。各个职业学校为了提升学校形象,以为追求升学率或就业率,把教学重点放在应试科目上和专业技能实训上,忽视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育。为了追求就业率高的教学、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味将教学重点放在“技能培训”, 将思政学科划为“副科”,学校也不希望思政教师过多占用学校资源和学生的技能学习。 (三)中职生自身因素。如今的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追求个性,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能够多途径地获取信息,这使得他们视野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得中职生不愿接受理论的强行灌输。另外,由于政治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认为这些知识和他们没有联系,继而丧失了对政治课的兴趣。 三、思政课程导向的中职生必备品格培养的策略探索 (一)实施德行双修,培养综合素养。 发挥品格培养主导作用,教育学生的重点应该放在品格培养上,而不是学生技能或分数的高低。社会、学校、家长要打破束缚,衡量学生能力的方式要多元化,而不是唯一途径。树立师德形象,做躬行表率、培养综合素养,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灵魂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时时刻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举止文明、态度亲和,把做人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悄无声息中形成一种精神感召力量,指引着学生走向人生发展的康庄大道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提升育人能力,中职思政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形势政策等方面的学习和认识,坚定政治信念,提高思想觉悟,才能更好地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二)实施多元教学,培养必备品格。 在实施目标教学中培养,目标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有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教学理念,在实施目标教学中培育。在实施主题教学中培育,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难点,深入挖掘材料,创造情境,设计问题,师生围绕主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把握主题中的核心知识,进而实现知识迁移,完成学习要求和任务。在实施综合实践教学中培育,授课过程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际,给课堂教学增添生活色彩,达到课堂教学与社会践的有机结合。 (三)建立多维立体评价激励机制 在思政教学中,要打破传统以成绩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将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和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个体行为表现的多样性,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监控和考核,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能力。使政治课的评价功能向激励与教育方向转变。通过研究和探索,有效培养思想政治学科必备品格,提升中职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养,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小结 目前,无论是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还是各地中职学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在民权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从教的贴身经历让笔者体会到,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对于关键能力的培育远远重于对于必备品格的关注度。无论是在理论领域还是实践领域,必备品格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在中职学校的思政教学中,必备品格的培育是当前思政教育的必然追求,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育也一刻不能落下,从而更好地研究中职学生思政课的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具体有哪些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忠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2016(5): 49-51. [2]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3]赵娜娜.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D]. 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姓名:李英 出生年月:(1985.2.24—) 专业:旅游管理 学历:本科 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 单位:民权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邮编:4768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