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思维共振
范文

    罗萍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思维共振的策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探索、思考、争辩、总结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通过启动、碰撞、共振、沉思等形成思维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思维共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381

    引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教师喜欢创设五花八门的情境,训练习题浩如烟海,教学媒体层出不穷,但抓不住数学的本质,未指向学生思维的发展,就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没有思维的训练,没有活动的支撑,没有经验的改造,没有意义的发现,没有关系的重建,就谈不上真正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学还应回归本源,体现学科特征,引发学生长时间思考,不断创造思维共振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思维共振溯源

    数学思维的共振更多的是一种“共鸣”,指师生、生生多种方式交流互动,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吸纳,在知识技能、经验方法、思考方向等若千方面趋于步调一致的过程。思维共振作为一种教学追求,其价值表现为:

    其一,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小组讨论、全班总结来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和形成思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关系是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改善,从而使教育的目标、思想和愿望得到逐步实现。

    其二,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的探究、互助和建构。课堂教学中围绕问题学生互助互学,他们把积累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再现、统摄、重组、改造和升华。学生在探究互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建构,在展示交流中进行表达创造,这一过程引发学生的思维共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共振策略

    (一)求同与求异相结合

    数学知识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求同和求异相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使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和争辩,在交流中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求同与求异相结合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形成思维张力。

    一是同中求异。如果各知识点间相似之处多,有必要对其不同点进行比较归纳,即求异。如“按比例分配”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两类问题,在计算和思考方法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两者存在差别:前者先要求出各个部分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出各自量,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告诉“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乘法直接计算结果。

    二是异中求同。对不同内容学习有较多相似之处或同一问题教学进行不同变式,即求同。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将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旋转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尽管各种平行四边形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小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同中求异可引发学生辨别事物间的细微之别,对相似问题的不同思考。

    (二)求顺与求逆相结合

    恩格斯说:“从一个形式到另一个相反的形式的转变,并不是一种无聊的游戏,它是数学科学最有力的杠杆之一。”这里的变化需要运用求顺和求逆相结合的策略,让师生、生生之间展开积极而广泛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讨论,在传递、加工数学信息的同时,促成思维共振。

    如“倍的认识”教学,学生在理解并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后,通过开放性活动使学生对倍的概念进行解释与应用”。先让学生拿出12个圆片,摆成两行,要求是第一行圆片是第二行的2倍、3倍、5倍、11倍,这是一种逆向思考。然后再要求操作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不同倍数,学生就可以顺向想出各种结构:(1,11)(2,10)(3,9)(4,8)(6,6),这种由逆到顺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打通,在实践中发现不同的数量关系,运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顺中求逆”“逆中求顺”让学生思维从单极走向双极,正反互通,思维产生共振现象,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求多与求少相结合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师生思维的展开,就谈不上数学的优质教学,更谈不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有效运用求多与求少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求多让教学设计活动博众家之长,整体上建构生成;求少则可以抓住教学关键和核心问题,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生成最优思维。

    一是多中求少。有效的教学设计借助“蜜蜂采蜜”的做法,从大处、多处着眼,展示交流中追求“少而精”。教学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标。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紧紧围绕这个1/2表示什么含义?'通过平均分一个苹果、一张纸、一个圆片等环节,让学生經历从众多对象中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不断理解分数、建构分数。问题的设计应该由点到面逐步发散,再由面到点的聚集,学生的思维在共振中激活、发展和创新。

    二是少中求多。如计算教学可以设计口算、估算、笔算、简算、听算和心算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提升计算技能,形成计算素养。如解决问题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进行教学,采取“以少胜多”的策略,拓宽学生的解题视角和解题思路。再如几何教学抓住实践操作活动,基于学生直观经验,充分经历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想一想等若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学习,在思维共振中促进知识内化,学会数学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结论

    数学核心素养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至关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展开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做题思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恰当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白广林.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132.

    [2]王惠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137-138.

    [3]常纪青.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20(07):71-72.

    [4]宋云翔.数学思想,“点亮”学生的思维——浅议小学数学思想在教学中渗透[J].数学教学通讯,2020(07):76-7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