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石峁遗址“玉”与“城”的文化解读 |
范文 | 摘要:石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石峁遗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出土的文物丰富,数量大,类型多。但能够代表石峁遗址文化属性的,则是“玉”与“城”。本文主要从玉及城两个方面解读石峁文化并探讨旁涉的其他问题。 关键词:石峁遗址;玉城;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5-393 石峁遗址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路上,石峁遗址博物馆预计于2021年开馆。对于神木市来说,如何向世人呈现石峁遗址?那么,玉和城无疑是最具特点、最有价值的。 一、玉与文明 玉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非常丰富。首先,帝位传承以持有“玉玺”为正统。其次,玉是礼器,用于祭祀。再者,玉是朋友相赠、恋人相赠、家族世传的“宝物”。以上都可见玉的重要。 (一)从玉的来源看石峁的政治地位 关于石峁玉石的来源,一般有四种说法。一是掠夺;二是贸易;三是“贡赋”;四是自产。 按照第1种说法,石峁先民的军事力量应该十分强大,石峁遗址管理处的一名工作人员称,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存在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事实,猃狁、鬼方、匈奴、鲜卑、羌、蒙古等少数民族就活动在这一区域。按照第2、3种说法,石峁遗址或是當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贸易自然发达。另外,陕西师范大学朱鸿教授曾推测“边玉中输”,即九州的贡赋要输送至此。第4种说法尚无法证实。由于陕北尚未发现玉矿,所有此观点值得怀疑。但从另一方面讲,石峁城屹立四五百年,或由其特殊的统治地位,应具有条件采购玉石,雇佣工匠。所以,第4种说法也不无可能。 (二)从玉的种类看石峁玉石文化并延伸到中国文化 玉礼器包括圭、璧、琮、璜、璋五瑞(或五玉)。在神木市石峁文化研究会出版的《石峁玉器》中,对以上五玉有过介绍。而玉琥是最后加进来的玉礼器,可能出现于商朝以后。由此而观,石峁遗址完整地保留有中国最早的玉礼器。从这个角度说起,中国的玉礼器文化,或最早出现、形成于石峁时期,中国玉文化的溯源,也应该从石峁遗址说起。 除此之外,石峁城墙的墙体内也有极为特殊的大量藏玉现象,有观点称,这凸显了东亚地区古人持有崇尚“玉石”辟邪御敌的观念。另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玉门”、“瑶台”的记载。李白的诗句中有“会向瑶台月下逢”“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陈子昂的诗句中有“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玉门瑶台的文化寓义或许也要追溯至此。 二、城与文明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其中,内城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190万平方米。皇城台位于内城,面积25万平方米,皇城台相当于宫殿,据猜测为石峁王、贵族的居处。石峁遗址的内、外城均发现了窑洞、房舍、院落,但内城居多,据猜测为服务石峁王的侍者、官员等居住。石峁遗址“城”文化的属性,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城与洪水、治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的若干问题 《尚书·尧典》载,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遂有鲧、禹治水。大禹治水,必治黄河。黄河流经陕北壶口、府谷、佳县、吴堡及山西的老牛湾、河套等地区,需要疏浚的地方较多。所以,从治水路线来说,石峁遗址可能是大禹的所经之处。 石峁城位于山颠,城墙建在山脊之上,依山势而下,皇城台又位于最高处。从地理位置来讲,石峁城在当时即若遇到大雨也不易受到洪灾。故石峁遗址的建城也或与防洪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而言,石峁遗址就或与禹、与洪水存在较大关系。 在2015年上映的35集电视连续剧《大舜》中,谈到了鲧私吞治水巨资建城企图叛尧一事。那么石峁遗址与鲧是否有关系也值得探讨。 (二)城与政治:石峁城的御敌、防御功能 在史前遗址中,具有防御功能和性质的古城很少。石峁城的防御特征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石峁城位于山上,地势高,地形复杂,视野开阔,因而外敌不易偷袭。二是石峁城有瓮城,能起到诱敌、杀敌的作用,即使防御失败,也能为撤退留下缓冲的时间。三是城墙有马面设计。马面在城防中能起到不留死角的作用,在石峁城的城东门两侧的城墙上就发现了七处,其他城墙中也存在马面的现象。四是城墙不是垂直于地面,站在城墙的外侧能看到城墙与地面形成的角度小于90度,从攻城的一方来说,云梯不易放置,人攀援的难度也很大。 单从防御功能来说,后代的城防也不见得比石峁时期先进。如西安明城墙拥有的瓮城、马面等元素,石峁城是一应俱全。北京元大都的建设,也与石峁城有较大的相似性。由此而观,应是后代较好地继承了石峁遗址的防御工程。 由上可见石峁城建设的完善及规模宏大,据此可猜测当时石峁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较为成熟。将石峁城与浙江良渚古城、山西陶寺古城的城池面积相比,石峁城425万平方米,远大于良渚古城300多万平方米,陶寺古城270万平方米。也或能由此推论,石峁王国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政权。 结语 从石峁出土的玉来看,中国的玉文化在石峁时期应该已处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从玉的祭祀、配戴、贡赋与陪葬等几个功能来看,玉的用途与21世纪的中国没有不同。而中国的玉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高度,则是“君子如玉”的君子文化。所以,石峁遗址的玉文化是最具文明特征的。 从石峁城的建筑来看,中国的建筑文化在石峁时期,也即在龙山文化晚期,并非是萌芽时期,而是已经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时期。虽然石峁遗址的宫殿遗存不明显,但内外城的窑洞、房舍、院落等,也基本奠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居住形态。 综上,石峁遗址的玉石文化和城文化,已能奠定中华文明的两大雏形。若将石峁先民的生活认为还处在蛮荒、蒙昧时期,应该是不准确的。 李晓虎,男,1982年生,陕西神木市人,文学博士,榆林学院文学院讲师。 此文系榆林市社科青年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LSKGH2019-4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