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李艳茹 摘要:本文从初中地理教学角度,突出地图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策略。 關键词:初中地理;地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6-236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地图是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是多种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无图不地,如何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对提高地理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在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利用地图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一、通过读图、填图、绘图,培养用图习惯 初中阶段的学生地图填绘能力较低,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意识到地图技能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在地图技能培养初期阶段,我通过填图、绘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地理事物,理解地理原理,从而夯实地图功夫。 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时,结合课本地图,说明记忆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记忆时间,提示记忆方法,限时进行记忆,课上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空白地图,让学生在多媒体展台上进行填图展示,清屏后再换其他人填写,反复训练,一图可以重复使用,强化记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另外,定期开展填图、绘图比赛,也是培养学生地图填绘能力的很好途径,当自己的优秀作品得到奖励和展示后,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左书右图。只要学生学习地理,我就要求他们将地图摆在手边,将课文文本中提到的地理事物落实到地图上,利用地图来分析得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等等,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形成了自主用图的习惯。 二、利用三维地图,探究因果关系 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影响、制约关系对于初中学生的学习比较抽象难懂,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所要教学的知识点制作具有动画效果的三维地图,通过动态地图展示相关区域各要素互相影响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探究、认知地理现象形成的因果规律。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七年级所学的地图内容,先下载我国南方地区的卫星地图,在此基础上增加动画效果,通过颜色、符号等动态闪现,标注出本地区的地形区以及季风、河湖等内容,并以动态箭头形式展现地形、气候、水文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中提出的特定区域制作相关内容的电子地图,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地图进行学习,同时帮助学生借助地图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卫星地图上,教师通过增加代表季风、降雨的动态画面,展示南方地区的气候成因及特征,并以此方式剖析该地区“鱼米之乡”的由来;以长江为例,在电子地图上,教师可以重点标示不同河段河流特点的景观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河流在不同河段的价值与开发方向,综合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三、利用动画效果,培养空间素养 地理空间认知及地理空间素养的培养是初中地理课程培养的重点目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平面地图、景观图片或者实体模型展现地理内容,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对实际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学生的地理空间素养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对此,教师可以引入三维电子地图,以三维形式将地理知识或者现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地理空间有全面、直观且正确的感知。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各节教学内容寻找或者制作相应电子地图,借助三维空间化的电子地图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三维立体的地球运动模型,借助信息技术在一张世界地图上以不同的颜色动态展示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在学习地球运公转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读理解文本内容,在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利用动态视频声文并茂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比书本上平面的二分二至图的讲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样还能使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学以致用,落实用图技能 用图技能是初中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这项技能的熟练掌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考水平,还能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许多地理相关问题。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日渐频繁。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利用地图解决相关问题。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 例如,在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课下手工绘制一份关于校园周边环境的地图,在地图中标记特定的地点作为目的地,在家长的陪同下在指定地点集合。随后在目的地给出其他的地理任务,指引学生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完成预定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地图。这种带有一定趣味性的课外实践活动相较于课堂上的学习更加轻松,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课外活动中,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吸收将会非常有效。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也将更上一层楼,对于地图在生活中运用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有用地理的意识。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现代化科学手段应用各种地图展开地理教学,并运用地图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不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丰富地理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增加电子地图的解读与运用,充分发挥动态地图的三维性、实景性等优势。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改变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学习体验,还能够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地图学用结合的综合素质,从而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友明.基于地图主线的初中地理教学法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7):120. [2]陈雪梅.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5):180. [3]袁翠兰.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地图活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06):86-87+90. [4]马乐昇.立足基础 重视地图 发展能力——1994年高考地理科预测[J].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4(05):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