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建构中的朗读探析 |
范文 | 韩小霞 摘要: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建构中,朗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同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也看到,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的理解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47-215 引言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语言能力。朗读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了口耳眼并用,有助于学生更专注地学习。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朗读要求学生投入感情去阅读文章,从而能激发学生情感,在朗读过程中投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中。在小学阶段,尤其要注重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以及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建构中“朗读”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应该更注重“说”的内涵。朗读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那么应该重视的是理解与表达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对朗读的适当指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随着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深入,学生的朗读效果又有所提高,能更好地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如此循环往复,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界有一种提法“像说话一样朗读”,这种提法既反映出了对作品所创设情境的代入感,又反映出了朗读自然化、本色化的特点。但遗憾的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此提法产生了误解,认为“像说话一样”就是可以不要感情,更有些教师以此为学生“念经式齐读”辩解。其实每个人说话时都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的表达还非常恰如其分。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情绪绝不能一样。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朗读的构建策略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差,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朗读,效果是不理想的,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学中示范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更用心地备课,自己先弄明白文中表达的情感,琢磨如何将句子读得通顺,在朗读时做到情感饱满,能够感染学生。教师在示范朗读前,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句子的停顿,抑扬顿挫的节奏。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通过朗读营造出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仿佛身临其境。如五年级语文《海伦凯勒》,教师在朗读时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海伦凯勒即使双眼看不到,仍然对生活充满了乐观和热爱,让学生们能通过教师的语气感受到海伦凯勒对生活是满怀希望的,对一切是怀着感恩之心的,从而感染学生,让学生领会到朗读的魅力。 (二)朗读训练从字词入手,联系生活实际 朗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坚持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朗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贾老师在导入新课后,首先是让小学生找出生字词,教会学生字词的读音。在讲解字词意思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是贾老师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字词教学方式。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只有将字词联系他们身边所熟悉的事物,才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生字词。生字词作为阅读过程中的教学障碍,也是朗读一篇文章的起点,只有将生字词全部攻克,才能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三)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的朗读技巧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提升学生的文本朗读水平,使学生的朗读规范化。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进行分类朗读,或对学生的朗读方式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声音特点,乐于参与朗读,还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过程中,感受朗读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对于较为外向的学生引导其在进行文本朗读过程中增强情感性,使得学生的朗读更富渲染力;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引导,使得学生朗读过程中能够深层次的进行文本思考,提升学生的朗读反馈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感悟文本情感。或者根据不同的声音选择不同的学生来读,增强感情因素,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四)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领读、齐读,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等。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单一的朗读形式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多样的朗读形式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趣味。当文章中的角色很多时,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在朗读时加入表演,更加身临其境。在初学文章的阶段,可以采用教师领读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想办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较差,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很重要。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举办朗读比赛,鼓励每位学生参与朗读比赛,比赛能够更好地激励学生朗诵。总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为同学们提供朗读的机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五)重视文本理解,加强学生的深层次感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指导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理解,有效的朗读一定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充分理解与认知上的。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合理的阅读理解指导,并重视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反馈,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悟与辨识。 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者来说,朗读教学法虽不能算一个全新的课题,但在运用时,仍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做深入的探讨。只有厘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建构中朗读的定位和内涵,才能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朗读教学法,避免陷入使用误区,让朗读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东.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汉字文化,2019(23):84-85. [2]邬宗保.立足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16. [3]李玲.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语感能力[C].教育理论研究(第八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466-46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