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快乐教研 快乐成长 |
范文 | 张旋 摘要:园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现成的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文章以“问题沙龙式教研活动”为例,阐述了发生在老师身边的一次真实的教研活动,作为教研引领者善于抓住发生在教师身边的真实案例,为教师们创设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教师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讲故事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大家展开研讨,每次活动一个主题,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老师们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快乐地感悟着!快乐地成长着! 关键词:“问题沙龙式”教研;思考;转变;感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7-306 园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现成的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我园在实践中探索充满生机、活力的园本教研,让快乐成为一种解放教师内部力量的“力”,驱动着教师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园本教研活动中去,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得到迅速提高。在我园开展的“问题沙龙式”教研活动中,就为教师们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教师通过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讲故事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大家展开研讨,由于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是自下而上产生的,因此教师在参与教研的过程中就能及时地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家在谈笑中快乐交流,在欣赏中领略智慧,在展示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感受着教研的快乐。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李老师讲了一个她的教学故事:一次美术活动中,我请小朋友画《我眼中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先让幼儿说说他们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孩子们说得非常好:“我眼中的老师最漂亮了,是这世界上最美的老师”“我眼中的老师爱穿花裙子,好美呀!”“我眼中的老师是长头发,戴眼镜的。”“我眼中的老师比妈妈还美”……。看来,在孩子们眼中的老师都很美,都很漂亮。我讲完作画的方法和要求后,小朋友便兴高采烈地开始作画。在大家聚精会神地作画过程中,我开始巡视指导,可能是孩子对于眼中的老师这一形象都很熟悉和喜爱,所以我发现连平时在画画活动中构图最简单的佳佳今天也画得十分专注,边画还边说:“老师最漂亮了,长头发,穿漂亮的裙子……”,虽然从他的画面来看,线条不太流畅,人物在整个画面中也显得有些小,但看得出孩子是在尽力画了,我欣喜地摸摸佳佳的头,就去巡视其他幼儿的情况。看着孩子们都能全神贯注地作画,在构图、色彩搭配上都很不错,我十分高兴,心想:这个主题孩子真的喜欢,很贴近他们的生活,所以个个画起来都很不错。就在这时,坐在佳佳旁边的君君告诉我:“李老师,佳佳把画涂得好黑呀,脏兮兮的”。我走过去一看,刚才那幅简单整洁的画面已经被大笔大笔的黑色盖住了一大半!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轻言细语地问道:“佳佳,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你看涂上黑色后都看不清你画的老师了。”佳佳看了看我,说:“因为我的眼珠就是黑色的,这是我眼中的老师呀!我的眼睛里全是漂亮的老师。”听了佳佳的话,我想这正是鼓励孩子大胆想像的好时机,于是我连忙夸奖他:“不错,原来黑色是你的眼珠,李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你的眼睛好大、好亮呀!”听了我的表扬,佳佳更自信地用黑笔画着,正当我为自己的这番表扬和鼓励感到满意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坐在一旁的迪迪、明明、玲玲全拿起黑笔,在画好的色彩鲜艳的画面上,大笔大笔涂起了黑色,我当时看着孩子们,似乎想说点什么,而最终又什么也没说。 我们觉得这个案例能很好地引起教师的共鸣,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想介入而又不敢介入,知道该介入却又不知该用什么方法介入,我们发现这是大部教师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教师们在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过程中的瓶颈。根据教师们的这一共同需要,我们及时将这个“故事”作为典型案例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研讨。 在研讨活动中,我们提出了3个问题让教师们思考:1、李老师这种介入指导方式恰当吗?2、如果是你会怎样指导?3、结合《指南》,谈谈你对《艺术》领域的理解? 话题一抛出,教师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李老师首先谈了她自己的想法:在美术活动中,我都会充分挖掘幼儿绘画作品中成功的地方,給予积极的肯定,让幼儿有继续作画的愿望。然而,佳佳的“黑色眼珠”让我有些困惑,你看,我表扬了佳佳,可其他孩子个个都这么画;如果我让佳佳换种绘画方式,又怕扼杀掉孩子的想像力,所以,我不知道怎样介入才是最恰当的…… 李老师的话题一下子引起教师们的共鸣,因为这种情况大家经常遇到,很多时候教师想介入指导帮助孩子,又怕与新的教育观念相违背,怎样既能给孩子最恰当的指导,又能给孩子更多自己自主想像、探索、实践的空间,这个“度”的把握确实挺难的。 教师们在讨论幼儿佳佳的行为表现时,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这种类似的情况,教师应选择轻轻对个别幼儿鼓励,以避免不必要的相互模仿;第二种观点认为:美术活动中,对幼儿作品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就应多对幼儿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这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援助行为;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利用绘画活动结束后的集体评价来帮助幼儿学习如何向同伴更好地相互学习。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们还有感而发的说出了很多的感受: 幼儿的画看不懂,正是表明他是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成人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所以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不盲目地干预,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尊重和支持,让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颗美的种子。 我们深深感受到,在这种活动氛围中,不仅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热情,教师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悟与思考,同时还能让教师用《指南》的精神与具体实践工作结合起来,能够学以致用,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讨,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发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老师们在这样快乐的教研活动氛围中,快乐地感悟着!快乐地成长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