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策略 |
范文 | 李瑜江 摘要:審美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故都的秋》一课为例,在肯定其文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文学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253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在传授阅读方法、技能的同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自觉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创造力。基于此,笔者首先介绍了这篇课文的文学价值,发掘其蕴含的审美教育价值,然后结合经验对本课的审美阅读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解读。 一、课文文学价值解读 (一)感时伤怀,抒写悲情 这一特点是《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最独到之处。这篇课文创作的背景为中国内忧外患之际,郁达夫回到故都时发现已然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正值秋季,这更使得作者悲从中来,文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悲伤、凄凉,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在文中共描绘了五幅秋景图,均以冷色调为主,突显出故都的秋之悲凉寂寥,同时借助景物的悲凉氛围来折射作者所处人生境地的悲凉,更是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悲凉的真实写照。 (二)语淡情浓,悲喜交加 郁达夫用细腻的笔画描绘北平的秋天,一草一木无不刻画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但课文并不仅仅是要抒发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感,文中描写了坐在院中欣赏碧绿的天色、五颜六色的牵牛花以及偶尔飞过的鸽子,阅读后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可以看出作者对故都、对故都之秋由衷的喜爱、眷恋之情。 (三)语言清丽,雅俗共赏 这篇课文为现代散文名篇,总体的语言风格平淡但不平凡,还略带有一丝伤感。郁达夫在描写故都的秋的景物时,仿佛为读者展开了一张画布,通过只言片语在上面涂抹颜色来展示秋色。虽说整体景色以冷色调为主,但并没有给人冷酷无情之感,反而更加突显了故都浓浓的秋味。作者还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类表述与散文清丽优美的特点并不相称,但恰好是借助这些平俗之物来衬托出故都的独特秋味。 二、课文审美教学解读 (一)设计学习任务,激发生活审美情趣 通过对《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文学价值的解读,笔者更加理解这篇课文选入教材的意图,以及其具有的审美教育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对这篇课文的文学解读为依据,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来实施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获得审美体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教师可以从审美教育角度,结合学情来设计学习任务,逐步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笔下之秋的别样意味。 笔者结合课文主题为学生布置了“寻味别样秋意”的学习任务,带领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语言,探索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首先,要求学生将全文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短文。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同时,注意筛选、提炼并整合有效信息,思考缩写需要保留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才能更好地展现出课文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随后给学生呈现作者的生平资料,要求他们讨论课文第12段的作用。这一任务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内核,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最后在班级中举办朗诵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诵并阐述喜欢的理由。这一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美读”推介作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二)挖掘美学因素,引领进入审美情境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美文,其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秋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描写景色的文本中挖掘美学因素,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营造的情境中,获得审美感受。笔者从“愁”字引入,运用拆字法,让学生从展开想象,从这个字能够想到什么。然后水到渠成导入课文,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品味故都的秋味,在短时间内产生审美态度。随后将课文写景的部分划分成五幅画面让学生来欣赏,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中体会故都之“清”“静”“悲凉”的特点。如“槐树的落蕊”这幅画面表现了秋的落寞,从“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中感受到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情境韵味,从“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中体会时光易逝的悲凉。 (三)口头表达秋天,锻炼学生审美表现 学完这篇课文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习作或口头表达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秋的理解去表现对秋天的审美。针对学生的作业,教师应该鼓励并指导学生反复锤炼语言,还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描写秋的古诗词,并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表达更加流畅,体现出语言的美感。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取材,将意象写透彻,突显出秋天的韵味。 三、结语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特点,这决定了它担负着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命。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需要重建学生的审美意识,采用合理的方法带领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感知,然后深入到文本进行审美鉴赏,再到最后的口语或写作表达的审美创造,逐步感悟作者渗透到文中的情感,理解把握文本,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隋德新.浅谈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2):126-127+107. [2]薛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