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如何巧教小学生趣学小古文
范文

    钟豪

    摘要:为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部编教材中新增了许多精彩的小古文。在小古文的教学中,通过“趣”学,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古文,在对读中感受古文语言魅力,在演绎中“布乎四体”,从而学好小古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小古文;趣味;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163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古文作为研究传统文化的纽带,我们便有必要对古文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来说,其智力的发展和文学素养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所选的古文大都是篇幅短小精悍、论述独到精辟的小古文。对于“小古文”的理解,笔者非常赞同朱文君的看法:短、浅、好玩、有味道的文言故事或片段。所以在小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几个特点,“因地制宜”地为孩子呈现一堂有趣的小古文教学课。在这里,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小学生刚开始学习古文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巧编故事,史实激趣。

    莎士比亚认为:“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所以在孩子初次接触小古文时,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孩子的兴趣点,激发孩子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孩子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欢探索世界,教师便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教学的相关内容“揉”进故事中,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从而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古文的教学导入中,教师便可把那些枯燥乏味的史实背景加工成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小故事,作为课前故事讲给孩子听,这样一来就能快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展开教学。在《司马光》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忙着进入文本学习,可以从司马光这个人物入手,为孩子结合史实编织一个关于司马光的生平故事: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非常厉害的人,他是北宋时期的四个最有名的宰相之一——司马光。这个司马光啊,他做学问精益求精,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司马池在他六岁时就开始教他读书习字,有着极强的学习天赋,算是个天才儿童。他特别喜欢研究历史,在他离开朝廷后,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洞里专心致志编纂史书,最终花了十五年,编成了《资治通鉴》,成为后来的人们研究历史的一本巨著。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件发生在他小时候的事情。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导入,让学生对司马光这一历史人物有一个较具体的认识,他是真正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而不只是存于课本、浮于空中的人物。在对司马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孩子就会对他产生兴趣,进而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司马光的事迹,教师则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顺势展开课堂教学。如此,孩子在心理上更乐于接受对小古文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对小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教学。

    二、文白对读,知意明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孩子学习古文只需达到能诵会背、根据注释了解大意的程度。虽然在经过故事的激趣导入,孩子已对小古文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但由于古文与当今通用的白话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孩子面对课文时是充满困惑的。这时,“文白对读”(即古文与白话文的对比朗读)这一方法便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了。教师在讲解小古文的同时将白话文出示,让孩子首先通过分角色、小组赛和开火车等孩子们喜爱的多种方式方法对读,避免古文教学伊始不少孩子产生的抵触情绪,也能让孩子在多次趣味对读中逐渐感受到“文白”两种语言上的差异。例如,在《狐假虎威》这一寓言的教学中,通过前几次对读,孩子便能直观感受到文白语体上的字数差异,这一直观感受很容易就能让孩子明白古文“短小精悍”这一特点。用这种方式,孩子能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要点,比起教师的“滔滔不绝”,既省时省力还事半功倍。紧接着,教师便可带领孩子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读。在理解对读中,孩子先借助《狐假虎威》的白话文来对照小古文,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小古文的大意,达到新课标知其大意的要求,而这一方略也让孩子自主参与到对小古文的学习,从而避免教师进行对古文意思的“填鸭式”注入,影响孩子们下一步的学习兴趣。在孩子们已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再来细读小古文。这时,教师可利用《狐假虎威》的小古文第一句“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让孩子对比白话,知其意思为“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引导孩子关注“求”这一词语,在此应译为“寻找”而不是“请求”。接下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借助此方法自己设计学习方案,了解“子、“长”和“走”等重点字词的意思。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面对古文时的畏难情绪,增加其学习的信心。之后,教师再引导孩子品读古文,了解古文通过浅显的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手法,了解古文“论述独到精辟”这一特点。由“意(意思)”到“形(文本形式)”,这整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有趣的对读理解,孩子主动参与并逐步深入,一点一点“吃透”小古文,将小古文的学习由难变易,做到能诵会背。在孩子掌握此技能之后,还可将其进行水平迁移,对于篇幅较长的古文也能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真正做到“知其大意,明其理趣”,在日积月累的诵读中感受到古文“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语言魅力。

    三、即時演绎,深悟旨趣。

    《荀子·劝学篇》中提到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告诫我们“君子”做学问的要旨在于听入耳中,记于心中,再融会贯通整个身心,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虽然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要做到“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新课标也只要求孩子大致了解文章所表达的道理或情感,但作为教师,是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提升学习的。用“即时演绎”的方法,让孩子在演绎过程中,用多次的“布乎四体”来达到“形乎动静”,既能体会文章的主旨又能感受到表演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一小古文时,教师可顺应孩子爱表演的欲望,组织演绎小古文。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方式,一部分孩子负责润色小古文,完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节,让故事具体形象生动曲折;另一部分孩子负责演绎故事,加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演绎中表现出司马光的聪明机智和沉着冷静。二者充分融合,既让孩子深刻了解本课的主旨“遇事要沉着冷静,善于利用周边事物化解危机”,又让孩子充分参与到角色的体验与互动中,真正当了一回“司马光”。孩子都是具有“向师性”的,相对于教师的“侃侃而谈”,“即时演绎”让孩子的模仿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教师本人,而能把小古文中“老师”们(如司马光)的优秀品质在“形乎动静”中化为己用,深刻了解与感悟到小古文的主旨和情趣,达到“布乎四体”,对小古文有一个深刻理解,体会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所在,渐渐地爱上古文。

    古文学习作为当今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的一环,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教师通过“巧编故事、文白对读、即时演绎”的方法设计教学,改变传统课堂,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保持其学习兴趣。在快乐的学习中,让孩子对小古文不再望而生畏,而能落地生根,做到得心应手,学好小古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0: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