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德”伴“文”行,润物无声
范文

    彭醒花

    【摘要】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德育的渗透。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渗透德育,注重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被德育润泽滋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常怀感恩之心,常有报国之志,达到语文教学“德”伴“文”行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德育渗透;审美;感恩;爱国情怀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 文非道不生。”德高望重的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感慨地告诫后辈: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把学生的功课教好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 仍然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只看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的后果导致一些学生“高分低德”,给社会稳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是危害。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教学政治思想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渗透语文德育:

    一、淘尽狂沙始见金,利用文本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德育,首先体现在中学语文的教材本身就是中学德育的载体。教师利用一篇篇涉及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范文,充分挖掘语文的内涵和美学的情趣,以美怡情, 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得到陶冶,思想也得到净化, 品德也得到完善,顺利达到语文课堂中“淘尽狂沙始见金”的理想效果。

    古人云:“读書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作品特别适合用有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在平时的课文阅读教学和实践中,笔者非常注重与学生一起进行课文朗读的训练。很多优美蕴藉的文章值得我们深情地朗读:如,通过描摹人文景观以激起人们爱国之情的《岳阳楼记》《三峡》等;饱含海外游子思乡情深的《乡愁》《春酒》等;闪烁着忠诚光芒的《出师表》《邓稼先》等。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让我们的学生领会到:《春》明媚鲜艳的自然美,《散步》朴实温馨的亲情美,《勇气》舍生忘死的正直美,《沁园春·雪》气势磅礴的大气美等。进行好多种形式的课文美读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获得情感美的培养和熏陶,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生活情趣的人。

    二、全凭老干为扶持,再现形象培养感恩之情

    现在的学生当中仍然有不少独生子女是被娇生惯养,追求物质,没有正确的金钱观, 不体恤父母的辛勤付出。归根到底,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那么,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促使学生们提升个人素养呢?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很重要。语文教科书中的“恩”的含义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来自大自然之恩、祖国之恩、父母之恩,甚至来自于陌生人之恩。语文教师是沟通文本、作者、学生的重要媒介。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前寻找到文本、学生、作者、教师四者之间最恰当的联系契合点。然后,巧妙形成教学话题、 创设教学环境、铺就教学线索, 这样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成最好的语文课堂。例如,笔者在教学《小巷深处》时为学生精心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卷: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着一条幽深的小巷, 瞎眼的英姨娘拖着长长的、长长的身影,步履蹒跚挪向了小巷深处破落的一户人家。那孤单、落寞的身影, 相伴的不再是那个乖巧的小女孩,恢复回那根又光又滑的竹棒……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你的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 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教室里一片寂静, 有的学生眼睛里已是泪水盈盈。接着,有些学生声音哽咽地谈起了自己获得的感悟,有些学生聊起了自己跟父母相处的感人故事,有些学生把自己对父母的误解和歉意大胆表达了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思想教育效果。

    很多文本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像经久不衰的《背影》《我的母亲》,新增的《美丽的颜色》《孤独之旅》等文章让学生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真挚深沉的爱,真正懂得了生活因为拥有了真爱而美好,因为感受美好而常怀感恩,让他们真正领悟到“只要心中有爱,世界就会充满了爱”。

    三、位卑未敢忘忧国,创设情境树立爱国之心

    拿破仑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爱国,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历史话题,人们深情地谱写它、传唱它、赞颂它,在史册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现行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更是安排了许多篇目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蕴含了爱国主义精神。利用好这些文本还远远不够,语文老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利用时政热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首先语文教师要对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指导因素的时政热点深入地发掘,充分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感动震撼的氛围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如,庚子鼠年伊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世界,在某些西方国家的医护人员出现集体辞职自保时,我国却有无数逆行的“勇士”纷纷涌入疫情重灾区,用实际行动来彰显尽责、奉献、有担当的仁心风范。笔者经常给学生讲钟南山的除夕之行,讲李兰娟的封城壮举,讲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讲彭医生再也不能举行的婚礼……一次笔者饱含深情对听网课的学生们感慨地说:“民族凝聚,同心同圆;山河无恙,人间有情。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最终胜利了,但是疫情袭来的热度很难消散,大家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感悟。”很快地,一篇篇闪烁着家国情怀、激荡着理想担当的作文从学生的笔端汩汩流泻而出,诸如“今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鸿志薄云无愧怍,中心温暖照中国”“千灯共燃曜南北,华夏齐心定乾坤”等慷慨激昂的诗句在作文中多次出现。就这样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中,爱国主义的情怀自然而然地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慢慢地开花结果,直至长成有担当、坚毅的大树。

    总之,语文教育要高度重视德育的怡情、启智、育人的作用,才能达到学生智力德育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的教学只有以德育为土壤,精心地培育学生才能真正开出璀璨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黄维娜.论德育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师道:教研,20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