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合唱训练中效率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
范文 | 蔡茂 一个较高水准合唱作品的舞台呈现基于一个合唱团长期、系统的日常训练,而高效的排练无疑是指挥老师与合唱队员的共同追求。指挥老师在训练开始之前所进行的细致的案头工作固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但其在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与技巧更是合唱训练能否高效的直接影响因素。通过对国内外合唱团体训练现状的分析,就如何在排练过程中提高效率进行探究,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指挥老师少说多做 指挥老师在排练过程中针对某个细节做耐合甚至冗长的解释和要求,这在合唱排练过程中屡见不鲜。殊不知,這做法在客观上会产生几方面的消极作用:首先,讲话时间过长必然导致演唱时间的缩短,而指挥老师对于艺术水准的要求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合唱队员的演唱来完成;其次,讲话时间过长将导致合唱队员注意力分散,在随后的演唱过程中难以集中精力;再次,将过多的精力消耗在聆听、理解指挥的话语上,会使合唱队员产生疲劳、倦怠的感觉,继而在演唱过程中难以将身心状态调整到理想状态,导致排练效率低下,效果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在宝贵的训练时间中用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佳效果呢?现提几点如下建议: (一)对is面方位指示清晰,避免误会 指挥老师在排练过程中常会示意合唱团暂停演唱并作出指导,当演唱继续时,指挥老师应清晰地说明起始小节,并精确到某拍。例如,“第1页,第2行,第3小节,正拍”,在指示顺序方面形成固有模式,令指挥老师和合唱队员在“定位”问题上达成默契,从而避免训练时间的浪费。在合唱训练实践中,导致“定位不清”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将歌词内容作为定位坐标。例如,在排练《热带的地方》这首歌时,如果指挥说“有一个遥远遥远的地方,开始”,合唱队员(尤其在排练初期,尚不熟悉歌词的情况下)就不得不花时间在谱面上搜寻这句歌词的方位;而如果同样一句歌词在谱面上的不同位置多次出现,将会造成更大的误会,严重影响排练进程。 2.指挥语速过快。如果在这一环节中指挥老师语速过快,即使按照上文所建议的模式进行指示,也将造成合唱队员理解过程中的偏差或误会。指挥家、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Mark Gibson在提示起始方位时会将语速放慢到正常情况下的1/2;不仅如此,他通常还含以同样的语速将其重复两到三遍。这一做法看似占用了较多时间,实则降低了因起始方位不清导致需“重复说明”的几率,保证了排练过程的顺畅、有序进行。 (二)运用词汇“密码,,代替长篇说教 这一方法适用于训练过程中的声音及艺术处理阶段。合唱作品的完美呈现基于正确的声音状态以及细腻的情感表现,指挥老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合唱队员领会二者的内涵并运用必要的演唱技术将之传达给听众,语言讲解过程在这.环节中不可或缺。因此,指挥老师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生动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训练实践中,常用的形象化同汇包括“闻花”“扣哈欠”等。然而,这些词汇多出现于讲解的过程中,换言之,指挥习惯于运用完整的句子而非简单的词汇。例如,指挥老师常锐“吸气的时候要像闻花.样”,而不是只说出关键词“闻花”。当类似语句贯穿排练过程始终,便会造成实际演唱时间的大量流失,最终影响排练效率。 当然,指挥老师在第一次讲解时必须运用完整的语句表达要求,否则会令合唱队员摸不着头脑。随着排练过程的深入,指挥老师与合唱队员之间达成默契,会形成特定的交流“密码”。在这种情况下,指挥老师只需说出某个词汇,合唱队员便能理解其代表的真正含义并对自己的演唱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举必然使排练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二、合理安排训练流程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一过程遵循由“粗放”到“集中”的原则,分阶段提升演唱艺术水准。在横向层面建议由面到点,首先进行谱面通读,对于音乐素养较高的团体,这一过程通常用两到三遍即可完成;随后加入歌词演唱,同样利用两到三遍将歌词基本掌握(特指中文作品);在以上两步顺利完成的基础上,指挥对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音准、节奏、咬字等方面)精确指出并加以改进。需要强调的是,指挥老师在这一环节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充分了解合唱队员的自我纠正能力,分清“错误,,与“失误”,相信团员对于某些一次性的“失误”是能够自行意识到并自觉改进的。因此,指挥老师不必对这一部分疏漏花费不必要的时间进行指正;而对于多次出现的错误,则须由指挥老师及时指出,以免将错误巩固,影响作品完成质量。 (二)保特新鲜感及兴奋度 这是保证合唱队员注意力始终高度集中的关键。具体实施策略可分为热身练声阶段及作品排练阶段。具体说明: 1.热身练声阶段 这.阶段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热身、练声,高质量的热身练声活动是高效排练的重要前提。常见的热身活动包括身体舒展运动、合唱队员间相互按摩敲打背部等。白三匕述常规活动的基础上,指挥老师可根据所带合唱团的专业素养水准进行.系列“热身拓展训练”,帮助团员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排练状态。例如,指挥老师可带领合唱队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击掌练习,包括击掌接龙(合唱队员围成一圈站立,轮流单次击掌,根据指挥老师的提示合作完成不同的节奏型)、击掌默数(合唱队员根据指挥老师设定的速度及拍数交替击掌不嘿数,如:击掌四拍,默数四拍,循环往复)等;又如,指挥老师与合唱队员之间可进行拷贝卡农练习(指挥老师以四拍为单位变换肢体动作,如,踏步、击掌、打响指等,合唱队员延迟四拍进行模仿,形成“卡农”模式);再如,指挥老师随机弹奏或播放不同拍子及音乐风格的片段,要求合唱队员或根据音乐节拍变换行走方向,或根据音乐风格自创肢体动作。“热身拓展训练”有助于合唱队员在短时间内完成身心状态的同步调整,为随后进行的声音训练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2.作品排练阶段 合唱队员在作品排练阶段始终保持专注力及兴奋度是高效合唱训练的特征和前提,这一目标须通过指挥老口币对所引日乍品演唱顺序、训练用时的合理把握来实现。日常实践中,以时长60分钟的排练为例,建议涉及曲目量为2-3首,即除去热身练声阶段所需15-20分钟,每首作品训练时间可控制在15分钟左右;如果需排练的曲目少于2-3首,则建议进行交替训练。也就是说,即使合唱团的演唱水准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也需避免在同作品或同细节处停留过长时间。这.结论的得出基于对国外合唱艺术发达国家日常训练方法的长期书籍研究以及本人自身作为合唱指挥或合唱队员在与本市内外各层次合唱团学习交流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这一原则与市内镇街台唱团普遍采用的、花费较长时间对首作品进行精雕细琢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而遵循此原则可显著提高合唱训练效率。其原因在于这一做法与记忆力训练法中的“交替记忆法”原理相契合,即通过对不同识记材料的交替记忆,避免因同制料对脑神经的长时间刺激所导致的“保护胜抑制”状态(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下降)的出现。 综上,高效的合唱训练依靠指挥老师与合唱队员的共同努力、相互激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定的训练时间内达到最佳训练效果。指挥老师作为合唱排练活动的组织者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应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手段,引导排练过程的流畅、高效进行;合唱队员则需具备主人翁意识,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训练中。高效的合唱训练在技术上保证了作品的完成质量,更重要的是,合唱团成员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始终拥有愉悦的体验,感受合唱艺术的无限魅力,这无疑对于合唱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