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道德与法治》线上线下课程资源的融合使用 |
范文 | 周锦冰 摘? ?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引导性、基础性和生活性的学科,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既可以挖掘、选择、丰富课程资源,也可以结合线上教学资源、教学平台进行整合,创造性、创新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成长。 关键词:课程资源;线上线下;融合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师生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线上教学。教师在线上教学期间,从初学到实践,积累了不少的线上教学经验,对于线上教学平台、线上资源的使用也更熟悉。《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具有思想引导性、基础性及生活性的学科,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价值观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时有较多的选择。虽然之后的教学由线上回归校园,教师除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尽可能挖掘教材、校园、社区资源之外,还可以充分运用线上平台、线上资源补充教学所需,寻找多元的资源支持,因地制宜地挖掘各种类型的、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并进行整合,更好地为学科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成长。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 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载体,是教学依据,因而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从自身课堂、学生学情等实际情况出发,更好地深化课程教学效果,全面地、立体地看待课堂的载体,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组织和使用教材。 其次,要根据教材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实际、地区实际、学校实际并结合课标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删、补充、调整顺序等,使现有教材成为支撑教学的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就是要开发课程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并对教材进行调整、改造和扩充。 如《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说话要算数》一课中的“制作整理房间时间表”,对于我校部分农村学生或外来务工子女而言,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可能没有独立的房间,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进行课程资源的调整,可以改为“整理客厅时间表”“整理我的物品时间表”“整理我的睡床时间表”等。再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时,教师更加要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拓展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市,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便要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给学生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二、有针对性地整合校园及周边资源 每所学校有不同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及校园文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内资源,把学校文化变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在我们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发挥重要作用的事件,如运动会、春游活动、“六一”活动、参观活动等。由于这些事件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因此学生对这些事件的好奇心会更加强烈,教师在这些事件中挖掘学习内容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在相关实践活动中对各种行为进行判断,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 校园周边资源各有不同,如公园、商场、地铁、小区、田园、村居及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特色、地理特点等人文资源。我校地处城郊,附近有蕉石岭公园、东湖公园、烈士纪念碑、福利院、敬老院等,这些都是我校很好的校外德育基地,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可以结合德育实践课或综合实践课,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思想道德的教育。 1. 生态环境教育 蕉石岭公园、东湖公园环境优美,花草树木种类繁多,能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从感受美到认识美再上升为热爱美。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态道德教育是不可少的一环,能使学生在浓郁的环境保护氛围中感受和体验,提升自身的环境道德素质。如登上蕉石岭公园山顶,观察工厂烟尘排放情况,观察市区能见度,分析大气的质量,等等,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不同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启迪他们思考人类对环境应负的责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激励他们将环境道德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从而增强生态德育的有效性。 2.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烈士纪念碑就是我校的一个爱国主义基地,我校每年都在清明节或重阳节期间组织部分班级到烈士纪念碑进行祭扫,让学生知道过去、热爱今天,并去追求祖国更好的未来。 3. 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教育 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探望老人,在学雷锋月中更有一些班级自主组织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受到敬老院老人们的好评。通过活动,同学们潜移默化地把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思想渗透到自身心灵深处,一步步地改变着自己。 4. 法制教育 我校主动与增江街派出所取得联系,定期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到校开展法制知识讲座。通过讲座,同学们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了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 此外,我校还经常与周边大学团队、志愿者开展各项交流活动。他们到我校为学生作青春与理想教育、心理辅导、爱心支教,与学生们一起过“六一”等。 教师要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立足本地,努力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 三、有选择性地从生活中探寻真实事件资源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教材中的单元、课题均与学生的日常校内学习、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生活实际、行为习惯就是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泽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到实际的生活实践中去。教材中各单元的每一课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很多场面就是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通常都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事件的反映,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件中,通过思考、引导、教育,使人格得到塑造,思想品德水平得以提升。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经历的平凡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并將其融入课堂教学当中。 如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之“校园里的冲突”就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实际,教材中列举了较多的校园内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冲突事件,如检查卫生时、在图书室里、在操场上、下课时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在校学习时熟悉的情景,非常贴近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与同学相处时真实发生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回顾、自我反思,通过回忆小卡片、讲讲心灵小故事、写写小日记等形式,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从而达成课堂教育的效果。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始终遵循“生活性”原则,观察生活,挖掘生活事件,在这些生活琐事中开发教学资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件和真实的场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四、灵活地呈现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资源 教师在线上教学期间对相关平台的使用已经很熟练了,返校复课后不应该丢弃线上平台,而要继续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灵活使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