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共情推动共育,共建教育环岛
范文

    周婉钰

    【摘要】教育环岛,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有效实现,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驾护航。其中,家庭教育最原始,学校教育最规范。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的剛性需求。但目前家校共育存在不少问题,成了实现教育环岛的绊脚石。共情,让家校双方感同身受,有助于家校和谐共享育人的经验与喜悦,集思广益合力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实现真正家校共育,共建教育环岛。

    【关键词】共情;家校共育;沟通

    一、家校共育现状

    1.涉及面窄

    由于固化认知,当班主任联系家长时,家长总会第一时间就发出这样的提问,我的孩子是不是又违纪了?或者我的孩子这次考试是不是考得很差呀?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相等关系:家校沟通等于出现问题。这不仅出现在线上沟通平台,而且家委会和家长会也渐渐变成了告状会。家校共育局限于关于学生成绩和纪律问题的沟通,涉及面非常狭窄,使得家校共育成了老师和家长的恐惧。

    2.责任缺位

    在乡镇,父母基本都忙于生计,自己也有一定的难处,也由于父母的知识水平较低,因此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总是会发出“老师,你帮我教好他”的请求,这是家长教育责任缺位的表现。而家长也会认为,让家长去监督或者辅助孩子完成作业,是老师责任缺失的表现。

    3.责任越位

    通常,当学生家长的身份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的时候,班主任会被指导教育。这一类家长部分会干涉班级事务,为自己的孩子谋私利,导致家长教育责任的越位。而当学生出现违纪的行为,班主任很容易会将问题根源指向家长,指责家教不好或者不到位,家校平等的关系就变成了从属关系,导致了教师教育责任的越位。

    二、共情和共育

    1.共情的含义

    共情是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咨询中最主要的因素。1961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大师罗杰斯在他的《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一书中指出,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那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

    共情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第二,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第三,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2.共情与共育

    其实,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互不理解。家长不理解班主任工作的繁琐,不理解班主任的不完美。班主任不理解家长知识水平的高低差异。

    而共情恰恰能够对症下药。从共情的含义看,其实它有很多近义词,比如移情、同感、同理心、换位思考或者感同身受。如果将共情应用到家校沟通、沟通和共育上,那么班主任将会常常做这样的假设:“假如是我的孩子…”家长将会常常做这样的假设:“假如是我面对这么多的孩子……”

    家校沟通中,如果首先有这样的换位思考,共情运用,那么沟通将会变得很和谐。和谐的沟通将会自然而言地成为日常。那么,家校共育的涉及面将不再仅仅是问题投诉,还有分享育人的经验与喜悦。

    并且,和谐的沟通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沟通才能在双方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后,在某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找到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共情是家校共育的润滑剂,共情能够推动家校共育的有效实现。

    三、共情在家校共育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1.共享成长,共同见证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12岁之前,父母主动进行的亲子活动至关重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利于孩子人格的行程与完善。但其实,没有一个家长会不希望陪伴自己孩子的成长,都逼于无奈。于是班主任就起到很大的作用,是大部分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在记录并分享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班主任运用共情,通过行动让家长看到班主任在的工作能力、努力与尽心尽力,感受班主任对学生如父母般的爱。因此,共享学生的成长,用爱育人,这就是共情在家校共育起推动作用的第一步。

    1.1共享的平台

    家校沟通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电话、家访、短信、QQ群、微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家长微信群。微信的好处在于随时联系,图文并茂,经济实惠。但家校沟通的很多问题也来自那信息纷扰的微信群。因此对于微信群管理,需要特别说明:

    (1)实现微信群的实名制。让进群的家长备注为“学生姓名+爸爸/妈妈”。

    (2)定好微信群的规矩。明确教师工作时间,提醒家长有急事请电联,有问题请私聊,有通知请回复,有表扬请点赞。

    (3)禁止家长推销产品、表情刷屏、转发不良信息或者引导不实舆论。

    1.2共享的内容

    有笑也有泪,有鸟语花香也有荆棘密布才是成长。所以成长记录分享要有:

    (1)班级荣誉。将班集体所获荣誉拍照发到家长群,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集体是一个团结有爱、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集体。这个过程不仅让家长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认识,也能让家长知道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所付出的爱心、耐心与细心。

    (2)个人荣誉。目的在于分享喜悦,树立榜样。

    (3)集体活动。分享青春活力,让家长也认识和自己孩子共同成长的朋友。

    (4)学生问题。无论家校都要懂得学会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因此班主任在向家长反映问题时,非常忌讳将学生问题大肆宣扬,矫枉过正。当然,也不能坐视不理。应该遵循“普遍问题群上说,个人问题要私聊”的原则。

    (5)学生日常。早读的郎朗读书声,晚修的专心做作业,课间的小组微讨论,经验的主题分享会,做操跑操的个人剪影,班干部的主题发言,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等,都可以成为成长记录剪影分享给家长。

    通过上述措施,就大大地拓宽了家校沟通的面,让家校沟通不再只是问题的回收站。分享可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班主任的班级建设理念,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家长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地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互补。

    2.耐心倾听,体谅难处

    【案例】A刚来到我班,选择了教室后面的角落坐下。据军训期观察,A性格内向。军训后我重新编排座位,把她安排到中间。A却告诉我,她想坐最后面,座位后面有人,很壓抑。我还发现她喜欢用头发挡脸,有时会很暴躁。不舒服时,我让A联系妈妈,A却说妈妈不会理我的。我出面联系却得到不耐烦的一句“哎!怎么又不舒服了”。A在周记中跟我说很讨厌父母吵架,小学自残过,妈妈问起,就说是被猫抓伤的。于是妈妈就不再多问了。根据同桌反映,有几天会频繁地到图书馆搜索“张国荣跳楼自杀”的案件过程。联系父母双方到校沟通,妈妈以照顾妹妹为由只让A的爸爸到校了。可见A的家长并不接受自己的女儿可能心理抑郁的现实,自动屏蔽所有可能出现的“麻烦”。

    我并没有马上质疑A家长作为父母的失责。而是先过问了A妈妈的情况,A妈妈慢慢向我敞开心扉,说出了在A成长的过程中,家里的种种不和,也向我倾诉了自己的心酸。后来我耐心假设“如果我是A的妈妈”,丈夫有前妻,自己刚生了二胎三个月,A有可能心理抑郁。我发现作为妈妈也是很大压力。但我作为班主任,必须让家长正视事情。于是,我开始收集更多的材料。向同学私下了解更多关于A的言行表现,并给她做了“在A4纸上画一棵树”的心理测试。最后联系专业的心理老师和A谈心。我通过微信将一系列的材料发给A的妈妈。并在心理老师的介绍下,向A的妈妈推荐了专业的心理医生。此时才愿意带A去看心理医生,结果诊断为重度抑郁。

    在诊断结果出来后,我给A的父母提供了很多关心子女的建议,也经常和他们沟通A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经过一个学年,现在A的家庭关系大大缓和了,A也渐渐开朗,喜欢跟我说妹妹的事情,还定了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

    【启示】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没有A家长的配合,那么A将仍旧活在阴影里。但在和A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并非顺利。所以我设身处地地站在A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谅他们的难处,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又顺利地进行后续的收集材料和沟通合作工作,从而实现家校共育的最终目的。

    3.互相讨论,引导发言

    【案例】B是一名体育生。B的妈妈总跟我说“老师,你帮我教好她”。显然B家长将育人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在我给出建议后,还推托说“我们水平低,不懂怎么教”。于是,我每个周末给B家长发一些关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文章,用更专业知识告诉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相辅相成。我也时常跟她分享B学习的困惑,体育方面的荣誉。终于有一天,B家长不再说“老师,你帮我教好她”,而是对B的学习提出了看法“B基础比较差,为了减少压力,我建议给她减低难度和减少量,让她体会学习的成就,再逐步提高她的学习积极性,你看如何”。

    【启示】有的家长也许是第一次学当家长,不能与时俱进,对教育的看法仍停留在“学生自学成才”“学校包办一切”的地步。面对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理解,想家长之所想,不能用压制性的言论去让家长变得手无足措。应该和家长平等沟通,让家长感受自己孩子的荣誉与成长困扰,然后通过引导,让家长自己提出教育看法,这样才能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4.实事求是,以理服人

    【案例】宿舍午休时,C和D小声聊天影响到E睡觉,E多次提醒无效,和C、D发生了肢体冲突,其他舍友也陆续加入到这场“闹剧”中。B在打闹的过程中,用拳头打了一下E的头部。周末回家,C向家长投诉了这件事情,C家长教育C向E道歉。E的妈妈得知了此时后,将全部责任归咎到C的身上,闹着要带E去照CT,检查是否有脑震荡,要C、D负责医药费,并责怪我没有及时处理这件事情。

    我首先安抚家长的情绪,然后先向全宿舍一个一个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联系了C、D的家长谈了E家长的需求。继而约谈E的妈妈,并让E自己重新陈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得知整件事情是C、D午睡违纪说话引起,但先动手的是E,并且C、D的家长也同意负责E身体检查的费用。随后,我耐心解释了作为班主任在解决整件事情过程中的态度。最后解除了家长心中的误会,E的妈妈也因为自己的无理道了歉。最后我也向E的妈妈建议,要客观看待事物,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重视安全教育,重视自己孩子与同学的和谐相处。

    【启示】面对家长的质问,作为班主任要有共情的意识,首先要理解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身心健康,会对自己的孩子有绝对的信任。也要知道孩子由于担心父母的责备,在向父母说事的时候会适当删减或者修饰,导致产生误会。所以当面对学生矛盾、家长质问时,班主任应该着重全面了解事情原委,然后再有顺序地去沟通与解决问题,实事求是,以德服人。并借此机会,与家长普及教育理念,给家长提出教育建议,家校合力,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先扬后抑,肯定孩子

    【案例】F经常不完成作业,沉迷电子产品,缺乏学习的动力与目标。和家长如实反映问题,家长却说提出反问,不可能。并确定地说每周上学前都有过问他的作业情况。面对家长的不信任,我先避开作业问题,肯定F在校遵守纪律的优秀表现。此时,家长的态度缓和了很多。然后跟家长客观分析问题:孩子可能是缺乏学习动力,担心你的责备所以说了谎。然后再将学习委员的作业情况记录本、F的作业本和练习册部分拍给家长看,并建议对F适用鼓励教育。通过图片,家长了解到F的不自觉,反思自己作为家长的监督不到位。然后向我承诺说,会和F达成协议,先有效学习后允许玩耍,后续还向我提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方法。

    【启发】班主任换位思考,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所以当我肯定F的时候,家长意识到班主任对自己孩子全面的关注,并非一味地挑刺,于是态度从不配合转到配合,并且耐心接受班主任提出的教育建议,积极配合,尽好家长教育的责任。

    综述,共情不仅是心理咨询的概念。对于班主任,共情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对于教育,共情是一种技术,是一门艺术,对实现家校相长、家校共育,实现教育环岛,过上幸福教育生活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1]朱娟.共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08):34-35.

    [2]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