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堂“激励”,使学生学习勃发热力 |
范文 | 梁彩珍 【摘要】如何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鲜活元素呢?激励教学法是起点,也是支点。它为师生搭建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内化动力,外化成长,在松宽的课堂环境中享受学习。在激励教学法中生动的物象、教师的朗读、匹配的音乐、积极的评价、刺激的竞争活动都是教师的“有力助攻”。教师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教学就会生发成长,学生就会孜孜以求,充满信心地学习。 【关键词】激励;小学语文;情境;竞争;最佳学习状态 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信条提到“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就应志于解决“内在于人的生存中的矛盾”,“教”让人认识外部的“天地人事”,“育”让人长出内在的“生命自觉”。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外界的关系有可能从分裂转化为复合、理解、协调且自主的生存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略显沉闷,缺少“生发点”。教师被教材限制与牵引,把知识嚼细,把情感割裂,缺乏发展与延伸高度;学生身体与思维都被限定在了“格子”里,认真记忆代替了学习,缺乏个性与创造性。学校是生命场,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阵地,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做到内化动力,外化成长,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作了大胆探索。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激发勉励,使振作。教师以各样方法途径传递动力使学生作功或活动。激励教学法助力“生命成长”的灵动语文课堂。 一、以具体事物、现象直入中心,勾连课堂内外 直观性是小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根据具体事物展开描述或是展开故事情节的课文,以此做法来聚拢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思维的积极化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操场上》,操场是学生最亲切、喜欢的场所,是学校里最有“活力”的地方,学生在这里蹦在这里跳,在这里游戏运动,畅快淋漓。课前先布置学生走一走操场,观察一下操场上的活动,体验一下操场的气氛。上课时学生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踢足球? 跳绳? 踢毽? 丢沙包……”学生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知识就变得鲜活有意义了。课文的识字教学“打? 拔? 拍? 跳? 跑? 踢”,就让学生来动一动,做一做,分一分,学生通过身体的活动,区分手部与脚部的动作,再通过眼睛的观察与头脑的思维,归纳出识字的方法“扌”与手的动作有关;“?”与脚部动作有关。学生调动全部的感观进行学习,我们的思维训练就变有趣而深刻了。又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画杨桃》,学生在日常生活里也难注意到“杨桃像五角星”,出示杨桃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下,课文中描述的故事场景就成了亲身经历的生活,文中“同学们”的情感变化就是我们的的情感体验,文中“老师”的教诲“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就不难理解了。学习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生活,生命有不一样的可能。 二、用声音搭建民主和谐的交流平台,师生成长,灵性照亮课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毫无疑问,能够极大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发展,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应该是各种声音的交响乐,有教师的声音也有学生的声音;有赞同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有这种观点的声音也有那种观点的声音;有语言也有音乐……表现手段丰富而且内涵深刻,“杂”而不乱,和谐有序。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中,个性的自由与舒展、思维的活跃与激荡才会拥有,进而促使生命成长的迸发。 1.朗读激励,使学生情感涌动 当代文学家曹文轩说过一句话:“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这句话表明了,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感受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感动是教育。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教育,也不可能对真理有追求。因此,教师要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教师是学生各方面的榜样,教师若在学生面前范读,那么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中的范读应以教师亲自上阵为好,对学生而言这比“冰冷”的录音更有“热力”,更亲近;对老师来说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敦促,读出自信,读进学生的心灵。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教学时我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怀着对秋天的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把课文向学生娓娓道来,向学生展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画卷。在老师的范读下学生陶醉其中,这既是对精彩的语言文字的体验,也是对文字承载的丰富情感的感悟。当轮到学生读的时候,他们已作好了词汇与情感的准备,自然水到渠成。教学中常会有学生羞于开口,羞于投入的现象,但有了老师的第一个试水,有了老师的榜样示范,学生就能鼓起勇气,勇敢地向前迈步,大家都向前迈步课堂就有了活力,有了生命力,教师的生命激情就这样传递给了我们的学生。 2.音乐激励,让学生体验通感艺术 音乐是什么?它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音乐作为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的载体。在2018年第08期《文艺生活·下旬刊》中,《探究配乐朗诵中音乐的作用》一文中提及到:音乐富有表情性,富有运动性,富有概括性。 如果选择与课文内容、感情相通的时代之音,把音乐和语言沟通起来,根据音乐的语音、旋律、节奏,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产生通感,就能在他们脑海中浮现生动的课文画面,并与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在音乐的感染刺激下,文本更好地为学生打开广阔的时空画卷,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有了提升的立足点。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梅花魂》是一篇让中华子女热血沸腾的文章,配上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一起感悟文本,是天衣无缝的组合,歌曲开头那沉稳有力的节奏,把学生带到了那个“自尊自强热血澎湃”的年代,歌词字字铿锵,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与课文不谋而合,既是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又是学生对文本感悟的一次深刻与升华。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配上班德瑞的《绿野仙踪》,就可把人与小鸟之间的“依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相当成功的效果。 3.评价激励,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 教学评价是课堂活动师生交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无疑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驱力。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遭到失败时,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批评与讽刺。消极的情感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教师与课程的依恋程度。践证明:学生会从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语言,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满意的手势……得到激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群体也能对個体学生取得成绩作出肯定的反映,激励其提高。课堂上我会不失时机地给潜能生创造发言的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调整他们发言题目的难度,以此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他们回答有遗漏不足时,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要给他们“台阶”,面带微笑的教师用语“请你来试一试!”“你的回答很从容大方,但我们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回答呢?”“没关系,你再想想课后我们继续交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对于优生的激励不能语过其实,真诚准确是很重要的。真诚的交流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负责的精神,恳切的评价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所有机会,最大限度给学生以鼓励,不断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就能促其积极进取,不断提高。 三、通过多媒体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让特定的情境为课堂构筑高起点 把多媒体引入到教学当中能丰富学生的视听形象,利用媒体激励,可以起到调节情绪、设置氛围、引入意境、诱发联想的课堂功效。梅耶多媒体教学原则中,有两个概念,分别为“空间临近原则”与“时间临近原则”。 空间临近原则:是指在书本页面上或电脑屏幕上将画面与描述画面的文字紧邻呈现比分开呈现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时间临近原则:是指画面与对画面的解说同时呈现比前后相继呈现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梅耶将画面与画面解说在同一时间呈现称为“同步呈现”,将二者在前后两个不同时间分开呈现称为“继时呈现”。 我们知道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它可以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触景生情,以情悟理。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周恩来总理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他为新中国的复兴事业做了多少事,他在祖国人民的心中有多重要的地位;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他为中国的振兴事业做了多少事,他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规划了重要的蓝图。对于当代的小学生来说,虽然享受着祖辈艰苦奋斗带来的幸福,但对于过往的历史,奋斗的历程知之不多,正是因为这样,更需要教育的传承。我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视频,并精心整理,有解放战争的场景,有新中国成立大典,有艰苦创业的人民,有外交中的周恩来总理,有十里长街送总理,有春天的事故,有香港回归、有澳门回归等等,在相应的单元学习中,制定主题学习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观看视频,交流感受。引导学生商定采访提纲,采访父母及其他长辈,了解长辈的成长故事,了解社会的不一样。让小学生了解我们从历史走来,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向未来走去,我们的方向在何方。让历史活在学生的心理,而不是书本中木讷的文字。 四、通过竞争活动,使学生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学习效果要比平时的学习效果好得多。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学生对即使是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因渴望竞争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件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在重复书写或是乏味的记忆中加入竞争元素。活动范围可大可小,“个人比”以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进行创造性学习;“小组比”以集体的荣誉感,驱使每个组员有机熔合,各尽所能。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好,比比谁记得又准又牢……还可以在平易处设置难度,让学生必须奋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当大家都争摘这不易的果子时,思维有了激烈的碰撞,学生找到了兴奋点,便有了竞争的刺激。如在生字教学时,我会让出时间给学生四人小组学习识记,然后根据学生的记忆情况马上公布竞争结果——记忆大师(个人)、帮学小组(小组),这样乏味的记忆过程就成了异常刺激的活动。又如我在设计第16课《充气雨衣》(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向学生出显一件普通的雨衣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雨衣好用吗?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然后我引导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去思考应该怎么样去改良雨衣,自己设计一个方案,这过程你预想会有怎么样的困难呢?你又会怎么处理?由于学生的年龄与经历问题,他们的方案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对于这个探索过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惊讶,竞争使小学生本就很活跃的想象,插上了一对强健的翅膀。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最后我们又回归文本,阅读课文,与文中的小林对比一下,看谁的方案更好?看谁更懂得解决困难?这又是一次较量与竞赛,让学生在对比中启发思维,得到收获。各种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最佳学习状态,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 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实现其基本的社会功能。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领地,守护好这重要领地,使其成为生命场,通过师生活动,换发生命成长的气息,实现共同发展。“激励”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激励而培养起来的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激励教学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成长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6. [4]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陈大宝.探究配乐朗诵中音乐的作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8). [7]毛伟,盛群力.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10条原则:依托媒体技术实现意义学习[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