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审辩式思维视野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范文

    徐德琳

    【摘 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红楼梦》由于自身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初步通读的基础上进行审辩式阅读。具体来说,可以从人物形象分析、不同版本的语言比较、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人物一致性的分析、主题探究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红楼梦》 审辩式阅读 人物 语言 主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习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审辩式)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提升思维品质。《礼记·中庸》也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明辨是中国古人探寻真知的必经之途,也是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红楼梦》由于自身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初步通读的基础上进行审辩式阅读,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分析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将人物形象分为扁平形和圆形两种。圆形人物形象特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很难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其性格在成长过程中又不断发展变化,展现出多角度的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中的动态性,构成了立体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得出不同的观点,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以及审美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学生对人物认识的不同。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再寻找支持自己理解的细节,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来形成逻辑自足的人物形象解读。

    《红楼梦》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正是其具有永恒魅力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这样评价《红楼梦》:“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是圆形人物,其性格丰富复杂,富有立体感。例如,王熙凤既有狠毒、唯利是图的一面,又有聪明能干、八面玲瓏的一面,也有善良、识大体的一面;薛宝钗温柔美丽、品格端方、乐于助人,却也有无情虚伪的一面。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只有运用审辩式思维,多层次、多角度、辩证地看待人物,用审辩方式去细读文本,正视小说中的描写,不因情感上的喜爱而回避或情感上的厌恶而无视,才能认识到人物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体会到圆形人物的特点。这样的审辩式阅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也能提升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品质。

    例如,笔者引导学生分小组对《红楼梦》进行审辩式阅读,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形象做了深入剖析。有学生分析贾政的形象为“在小说中是正直、行为端正的,有着忠臣和孝子的良好形象;但同时,他也是不管事务、迂腐、严厉、严守封建礼教的人”。分析贾环为“嫉妒兄长的贾环、因地位受到排挤的贾环、孩子气的贾环、小有才华的贾环……这些都是贾环,并不讨人喜欢,却又并不令人那么厌恶。他陷害宝玉,并不光彩;被众人嫌弃,又实在可怜;他天真开朗,颇有意思;有学而成才,善于作诗。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方面真是鬼斧神工,一个个立体的人物被创造于笔下,贾环就是其一”。这些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对人物的理解比较到位。

    二、不同版本的语言分析

    《红楼梦》的人物语言形神兼备,高度个性化,可谓是千人千语。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在《致蔡元培函》中称赞《红楼梦》“其绘影绘声之笔,真得一‘肖字之诀”,并对此做出了精妙的解读:“即如《红楼》一书,口吻之犀利,闻之悚然;而近人学之,所作之文字,乃又癯惙欲死。何也?须知贾母之言趣而得要,凤姐之言辣而有权,宝钗之言驯而含伪,黛玉之言酸而带刻,探春之言简而理当,袭人之言贴而藏奸,晴雯之言憨而无理,赵姨娘之言贱而多怨,唯宝玉所言,纯出天真。作者守住定盘针,四面八方眼力都到,才能随地熨帖。”

    《红楼梦》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在不同的版本中,人物的语言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引导学生对同一人物在不同版本中的语言进行品味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初步认识各个版本的优劣。《红楼梦》的版本非常多,有抄本和刻本两大系统。抄本系统指有脂砚斋等人批语的早期抄本,现已发现的脂本共有十二个版本。而经程伟元、高鹗整理修改过的刻本也就是程本系统有三个版本。这里以两个例子来说明。

    《红楼梦》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在怡红院里其他丫鬟无不俯首顺从,而晴雯则与众不同。庚辰本原文是这样的:

    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看了一看,也无甚私弊之物。回了凤姐,要往别处去。

    而程甲本中多了一段王善保家的与晴雯的对呛:

    到了晴雯的箱子,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袭人等方欲代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儿,便紫胀了脸,说道:“姑娘,你别生气。我们并非私自就来的,原是奉太太的命来搜察;你们叫翻呢,我们就翻一翻,不叫翻,我们还许回太太去呢。哪用急的这个样子!”晴雯听了这话,越发火上浇油,便指着他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程甲本更能体现晴雯的性格特点。晴雯心灵手巧聪明美丽,虽然身为奴才,却没有奴性。她高傲自尊,嘲笑得到一点奖赏就欢天喜地的秋纹,说自己冲撞了太太也不要剩下的东西。她敢于抱怨宝钗敢于和宝玉置气。天天和宝玉在一起厮混,却不涉及于乱。正如宝玉为她写祭文所说“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因为高洁自尊,所以她超越袭人,排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首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品格,其言语之锋利尖酸,让王熙凤也觉得大快人心。

    又如写抄检探春院子,王善保家的挨了探春一巴掌,心中不服,口中说道要回禀王夫人回老娘家去。探春的大丫鬟侍书去怼王善保家的。庚辰本是这样写的:

    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

    而程甲中是这样说的:

    侍书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出去!你去了,叫谁讨主子的好儿,调唆着察考姑娘,折磨我们呢?”

    两个版本后面都接着王熙凤的笑语“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庚辰本侍书的话点出王善保家的内心未必想回家,虽然揭穿其真实想法但还称不上犀利,看不出得到了探春的亲炙。程甲本中的话则锋利得像一把刀子,直奔王善保家的去,将其卑下的用心毫不留情面地剜将出来,那才叫有其主必有其仆。她在关键时刻说话犀利,这是因为她的身后是强大能干的三姑娘探春,不用担心因此受到惩罚。大观园中除了秋爽斋,有哪处丫鬟的包袱没有被打开搜检?而在秋爽斋中打开的却是探春的东西。所以程甲本不仅写出了侍书的巧言善辩,也凸显了探春的性格特点。

    三、程甲本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人物一致性的分析

    张爱玲曾在《红楼梦魇》中谈到人生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曹雪芹未写完《红楼梦》就撒手人寰,《红楼梦》各种续书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程伟元与高鹗创作的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完整的小说,这是程高本的伟大之处。然而由于续作者与曹雪芹创作才能的不匹配,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很多地方产生了断裂,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产生了较大的偏差。有的人物性格特点与前文不一致,有的人物命运与前文的判词对应不上。例如,后小说中黛玉也跟了过去。黛玉一颗心系在宝玉身上,怡红院出了这等奇事,跟着去看看是情理之中,只是她对花开原因的忖度简直是薛宝钗“附体”:

    当初田家有荆树一棵,三个弟兄因分了家,那荆树便枯了。后来感动了他弟兄们,仍旧在一处,那荆树也就荣了。可知草木也随人的。如今二哥哥认真念书,舅舅喜欢,那棵树也就发了。

    黛玉所说的田家之事是吴均《续齐谐记》中田真三兄弟分家合居的故事。京城地区田真兄弟三人分家,连堂前的一株紫荆树都要截为三段。紫荊树仿佛听见田真兄弟的商议就枯死了。三兄弟深受感触,不再分树,紫荆树又枝叶茂盛。田真兄弟于是像当初那样和睦。林黛玉博览群书,引此典故来说明草木的枯荣与人事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至于说到宝玉读书、贾政喜欢以至于海棠花开,这样讨贾母王夫人欢心的话语在八十回之前从没有从黛玉口中说过。擅长此道的是宝钗,续书作者高鹗把这嫁接到黛玉身上,令人啼笑皆非。

    至于命运的改变,香菱可谓是最为明显的人物之一了。曹雪芹在第五回中写到香菱的判词说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运用了拆字的手法,暗指“桂”字,指代薛蟠的妻子夏金桂。“致使香魂返故乡”也就是说香菱被夏金桂折磨而死。在第八十回中曹雪芹写到了香菱不堪夏金桂和薛蟠的折磨,跟了宝钗而去,但还是逐渐“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 戚序本第八十回的回目是“懦弱迎春肠回九曲,娇怯香菱病入膏肓”,直接点出了香菱的病回天乏术。而续书在第一百二十回中,写到香菱在薛蟠出狱之后被扶为正室,又通过甄士隐之口交代了香菱的结局:“今归薛姓,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也就是说香菱最后死于难产,但还给薛家留下了一个儿子。前后对照,我们可以看到这不是曹雪芹的原意。通过这样的审辩式阅读,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了。

    四、主题探究

    诠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出现在文本与理解者的对话之中,对文学作品的任何理解都是理解者从自身的诠释学处境出发做出的理解。理解者因为自身视域的区别,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形成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不一样,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就不相同。《红楼梦》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论。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中这样阐述:“《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命意”。《红楼梦》的主题富有多样性,如爱情婚姻主题、政治历史主题、反封建主题、封建家族衰亡史主题、悲剧主题等。而苗怀明教授这样说:“结合整部作品的描写及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不难归纳出《红楼梦》一书的主题,那就是通过对家族、爱情、青春、生命等全面深入的细致描写,抒发作者的哀悼、忏悔及纪念之情,表达其对社会、人生的独到思考。”

    然而正是这样丰富多样的主题,更加适合学生运用审辩式思维缜密思考与论证,细读文本与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视域理解和阐释。统编教材必修下册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第六个学习任务就是,体会《红楼梦》的主题,查找关于《红楼梦》主题的研究论述,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综述。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让学生分析研究,进行审辩式阅读思考,得出自己认可的主题。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度和深度,同时审辩式思维的运用也加深了学生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品鉴。当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注解本)[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何佳忆,等.审辩式思维导引下的经典文本解读—《红楼梦》中钗黛形象的对比探究[J].语文学习,2018(5).

    [4]蒋雁鸣.整本书阅读:为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搭建更好的平台[J].语文教学通讯,2018(4).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一学校)

    责任编辑:肖佳晓 李莎

    lis@zgjszz.cn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