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运用问题驱动,架构信息技术教学 |
范文 | 管海华 “问题驱动”以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以问题为驱动,以活动为样态,以学生自学、互学、问学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教师助学为保障。问题驱动教学核心在于问题创设。可以这样说,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建构,要从问题驱动开始。一、情境驱动,让问题更具真实性 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驱动的重要特征。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容易形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 教学“Photoshop”一课,笔者运用投影,故意将几张拍摄、处理不好的旅游照片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到照片,纷纷提出系列问题,如“这张照片太暗了,能不能调整得明亮些”“这张照片将陌生人都拍摄进去了,能不能处理一下”等。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能不能将照片中的这些问题用哪个软件整体处理一下?”笔者看到学生学习激情被激发了出来,自然引出了“ACD See”“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看到有专门的软件能对图像进行处理,学生们兴奋极了,纷纷尝试动手操作。二、兴趣驱动,让问题更具创造性 信息技术学习中的问题,首先源于教师的提问,同时也能发自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提问。通过问题,活化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思考,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创造,让学生能形成现实而富有创意的作品。 以“Word应用”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时,运用问题,设置现实的驱动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非预期的模糊情境中,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如“怎样让文字居中设置”“怎样嵌套表格格式”等。有些问题,尽管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学习,但由于学习时蜻蜓点水,因而感受并不深刻。通过对问题的整理,学生对怎样创建、设计、美化课程表有了操作兴趣和操作方向。三、结构驱动,让问题更具系统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问题导学,容易产生的弊病是问题的琐碎化,不能让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分析学生认知基础、认知状态的基础上,采用结构化问题链、问题串,驱动学生结构化学习、探究。让学生将学习获得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纳入到已有知识系统、技能系统中去。 比如,教学“Excel统计表中的函数”,笔者首先创設了一个带有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计算机超市中购买十种商品,然后计算总价。一般学生都是先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计算出每一件商品总价后,再将总价相加,得到最后的总价。“合计值很麻烦,要一项一项相加。有没有更为简单的操作方法呢?”笔者引出函数“SUM”。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按照下列程序操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学生操作成功后,学生自然生发出一系列问题,如怎样求平均数,怎样统计数据个数等。基于此,笔者运用结构性问题单,助推学生结构性探究。结果发现,通过结构性学习让学生形成了函数操作的基本步骤。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学生目光不再停留在具体的一个函数技术学习、操作、运用上,而是形成了整个函数的操作范式。四、目标驱动,让问题更具任务性 问题驱动不同于任务驱动,问题比任务灵活,比任务更容易接受。运用问题驱动,可以在目标引导下进行,由此问题驱动也就成了目标驱动。 教学“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时,笔者在上课伊始,就指出了本节课的具体目标,让问题带有任务的性质,驱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1:如何给演示文稿设置合适的进入效果?问题2:如何调整演示文稿的播放顺序?问题3:如何给叠加在一起的图片设置合适的进入效果和播放顺序?三个问题直指学生探究的核心,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度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问题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即设置自定义动画的步骤。如此,带有目标驱动的问题设计,优化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整体效果。 初中信息技术问题驱动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教学中要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