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实践 |
范文 | 陈燕 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它既是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方式,又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载体。小学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养成的基础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阶段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书籍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内容中,并运用一定的策略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衔接。一、以文体类型为衔接点 学生在进入小学以后就会系统性地开始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在阅读板块上,也会陆续接触到许多不同文体类型的阅读文本,比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教师就可以文体类型作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以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春晓》《村居》为例,有的学生可能之前就接触过古诗,甚至对《春晓》这首传颂度极高的诗歌已经非常熟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时由于并不陌生,因此好奇心也会没有那么强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重视从阅读古诗的多个角度,诗人生平的介绍,诗歌背景的介绍,诗歌意思的理解,关键词语的解析,语言环境的营造,文学价值的赏析等来教学。但考虑到一年级的小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更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可感可触可视的学习方式,因此有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春晓》诗歌类型——五言绝句来拓展到课外的古诗,比如《静夜思》《咏鹅》《登鹳雀楼》《夏日绝句》等,由于是以文体类型为课内外衔接点,因此古诗的内容、风格等并不是衔接的关键点,只要是五言绝句即可,而衔接教学的关键点在于指导学生在通读多首诗歌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五言绝句的音调与韵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诗歌感觉,为后期更高难度的诗歌学习打下基础。二、以主题内容为衔接点 以主题内容为衔接点,指的是教师在课内教学中,可以围绕着阅读文本的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进行课外拓展。以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一阅读文本主要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及其毁灭,提醒学生记住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其教学重点在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损失,而且还是世界文化史的损失,是因为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还是其所承载的对人类文明巅峰之时的见证?”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圆明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课外阅读进行拓展教学。比如,选择从历史角度来客观分析圆明园被毁灭这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其对当时乃至当下的一种影响力的課外文本。当教师以圆明园作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时,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对特定阅读主题的认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培养学生宏观全面的语文思维,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三、以语言风格为衔接点 语言世界包罗万象,千奇百怪,就好像一个万花筒般容易让人着迷。如果将文本内容比喻为人,将书写文本时作者所采用的语言风格比喻为人的性情,那么学生畅游在书海中总能认识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朋友,他们或是沉静内敛,或是热情奔放,或是感性浪漫。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类似,教师同样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风格作为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在课内外衔接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所在。四、以技能学习为衔接点 阅读是一种有目的性、有方法性的学习活动,教师会就一篇文本中的相关阅读技巧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可以以阅读技能作为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当教师将具有类似阅读技巧的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后,学生就可以用课内阅读中的学习技能去课外阅读,同时又可以用课外阅读所尝试的技能来验证课内阅读,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就完成了一次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运用的过渡,自然地,其阅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总之,课内阅读是学生获得精神养料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补充学生知识储能的营养剂,两者会共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造成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教学分析中,与其将两者分割为两个独立的板块,倒不如抓住关键点,抓住两者之间的共性来将彼此衔接。如此一来,一方面,学生的阅读范围就可以从课内自然地扩展到课外,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习得。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外阅读得来的知识又可以对课内阅读起到补充进而加深理解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得到稳步、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