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思想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 |
范文 | 赵英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小学的“思政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特别注重“生活性”,强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道德规范、法治观念、国家意识、心理健康、文化自信、人生价值等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进行链接,引领学生去观察、思考、体验、感悟,是课程“生活性”的具体表现,既能激活课堂,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又体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代性。 笔者将结合以下教学实践谈“思政小课堂”链接“社会大课堂”的三种方式。 一、“课前三分钟”引领学生关注时事 在小学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设置“课前三分钟”,作为“时事新闻播报时间”。一开始,由任课教师“讲”新闻。教师从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有时还做一些简单点评。教师讲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兴趣,给学生示范播报时事新闻的流程与要求。有了兴趣之后,由学生接替教师成为时事新闻播报员。从新闻资料的搜集到练读播报稿,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小小的“课前三分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有了时代特点。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引用时事新闻中的内容或观点,无论是政治类、经济类,还是文化类、科技类,学生竟能说得像模像样。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新闻联播,学会了从电视、互联网中获取有效信息。一开始的时事新闻播报是一人讲、大家听。一个阶段之后,有的听众同学也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与播报者进行交流互动。时事新闻播报不仅丰富了学生头脑,开阔了视野,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二、课堂教学中吸纳社会热点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对时事政治、社会信息、社会热点等进行发掘、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基础,将能体现教育意图、蕴含教育意义的富含价值的资源吸纳到课堂中,引领学生在探究、感悟、交流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吸纳社会热点,既能激活课堂,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落实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 现结合两个教学案例进行简单阐述。 案例一:“神舟”飞天,千年梦圆 山东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神舟”飞天》一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了解我国在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执教本课时,教师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小队,分别是“神舟”飞天小队和“嫦娥”工程小队,组织两队的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精心设计汇报材料,课堂上进行展示。笔者依然清晰地记得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中的精彩:从神舟一号无人飞行试验到神舟十一号持续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从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从天宫一号到天舟一号……学生不再受教材的限制,他们将搜集到的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搬到了课堂,那震撼人心的视频、直观的图片、翔实的数据和感人的故事,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补充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天眼,“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中国在超级计算机方面取得的成就等相关资料。这些成就让学生惊叹、自豪、欢欣鼓舞。这些时事信息、社会热点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激发着学生的情感,丰富着他们的体验。也正是在这真切的体验感悟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主义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案例二:共筑绿色中国梦 六年级下册《从沙尘暴谈起》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地球环境恶化的现状及主要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本课所处的时间正是春季学期,有大量的社会热点可以采用。比如,全国各地开展的植树活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相关资料等。在今年执教本课时,教师适时补充了小视频——“种下‘绿色梦 收获春光美”。视频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美丽中国的画卷:麋鹿自由驰骋于鄱阳湖的湖光绿草间; 14年前还是一片荒山,如今成为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云南省宜良县的樱花谷;几年前还是黑臭不堪的“断头河”,经过治理如今已变身水清岸绿的景观河——福州市仓山区流花溪;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成为三北防护林工程一个缩影的库布其沙漠;2018年西藏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8.2%……美丽的画卷见证了中国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良好开局,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铿锵脚步。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寻找适宜的“点”切入时事新闻、社会信息、社会热点等,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学材,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了解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了解世界发展的进程,可以对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领。 三、课后拓展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是德育课程,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绝不仅仅在课堂,也不能单纯依靠道德与法治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班级管理、班队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教育等融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大课堂”中体验、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例如,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吃饭有講究》一课,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家中的饮食生活,引导他们要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文明,吃得有礼貌、有教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先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餐桌卫生知识、餐桌礼仪、饮食营养均衡的认知程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体验、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活动,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用餐的相关常识与礼仪习惯;最后,设置课后拓展活动评价表,内容包括“饭前认真洗手、吃饭不挑食、帮妈妈准备餐具、吃饭时礼让长辈”等方面的内容,由家长针对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评价。一个月后教师根据家长的评价进行反馈,评选出“文明之星”“孝敬之星”“劳动之星”“科学饮食之星”。这样,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层面,将道德认知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知行合一目标。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只有关注学生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让学生紧跟时代的脉搏,感受时代的发展,才能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充满活力、充满魅力,才能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只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链接起来,不断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长江路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