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
范文 | 王谨业 【摘? 要】全面发展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根本目标。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范围比较广泛,但其中的公共参与素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学生所忽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想落实这一核心素养,就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当中,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公民的身份行使人民民主的政治权利,履行相关义务。对此,教师在分析当前初中生成长特点以及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利用针对性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并亲身实践。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公共参与;素养 初中阶段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是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要培养目标之一。教育改革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实现课程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喜好,基于课程特点和学情环境,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社会不多,对社会热点问题也有所关注,有时也会参与讨论,但他们大都只是看热闹,没有从道德与法治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探析,他们认为只要与自己无关就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这说明初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目的不明确,并没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参与感,而其中有些学生也不知道该如何参与进去,仅仅停留在发表意见上。与此同时,有些教师不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热点问题丰富和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性,很多学生对公共参与的意识和切身感受十分有限。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 培养公共参与素养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在维护学生基本公民权利中的知情权和参與权,有利于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生活,把自己当成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同时,这也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与普法教育共同开展,可以满足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群体的塑造。 (一)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为学生的思想行为提供有意义的价值参考。教师首先要具备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才能有效地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活用课堂上的内容,尤其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主动了解社会知识,关心社会热点问题,以强化公民意识,而不是仅仅把道德与法治学科当成升学考试不得不学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考试做题而背诵知识点而已。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愿望和热情,并灵活运用新闻动态和社会中有争议的事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发表真实看法。学生的看法无论是批判的,还是赞同的,教师都要以包容的心态保证课堂环境的民主性,让学生可以放心地畅所欲言。 (二)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关注时政要闻 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实时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设计当中,以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一些易于展开讨论的社会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关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 例如“走进法律”的教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和法律,并指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自律意识,逐步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念,以公德和法律约束自己,评判他人。教室可以用《当街扇人耳光的保时捷女司机曾叫嚣:我红灯从来都是闯》这篇近期网络比较热的新闻,组织学生思考问题:1.女子当街打人,闯红灯,你觉得这是违法行为吗? 2.应当怎样处理?3.遇到同样事情,初中生应当怎么做?4.你觉得产生这一事件的根源是什么?5.我们能为维护社会公德、宣传守法爱民做些什么? (三)以情境吸引学生参与讨论社会热点问题 创造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景,选用家长日常讨论的话题,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教师的指导也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发现问题和看待问题的角度,这一形式能够促进学生发挥主观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这样创设情境:某一天某学生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看见有人在偷东西,你觉得这位同学应该做些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尤其结合所学内容入手,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这是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教师不要带着个人情绪或以权威者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发言,要保证课堂的包容性;对于观点消极的回答,也不要立即否定,要晓之以理,通过正反对比,给予改进建议。教师在汇总学生看法后,给予针对性指导,分别剖析各种观点的可行性。最后,总结提出学生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给予学生思考方向和行为方向的指引。 (四)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角观察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充分运用好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畅谈生活经历,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寻求解决办法。例如,“维护社会公平”的重在使学生对社会不公平现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树立起平等相处、互惠互利的意识,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生活中是否曾发生过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并说说解决的办法。如有学生提出,我姨夫是建筑工人,按照包工头的要求辛苦地做了5个月的工,没有做错任何事,但包工头不按照事先协议的内容给他工钱,将其辞退,我觉得这就是不公平。有学生提出,可以去法院告;但也有学生提出,现在老赖很多,请律师还要花更多的钱,效果不一定好;也有学生提出,老赖大都有后台,搞不好会得罪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受害人,一同寻求法律援助。教师要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办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并给出指导建议。 (五)就社会热门事物开展利弊辩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室可以创设两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进行观点交流。两难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分别从自己的立场和他人的立场进行考虑,引导他们明确标准、确定思路、独立思考,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搜索信息、辨别是非、活用知识进行实践探索。 例如“心系公益”的教学,提出问题“在大街上遇到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起来?”面对这一问题,就当下社会环境,扶与不扶学生讨论激烈,有的认为要扶;有的认为不能扶,以免有人恶意敲诈;有的认为扶的过程要有人公证、录制视频,证明自己只是路人,与老人生病、残疾无关。这一问题的确发人深省,学生在辩论中,可以使批判性思维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再如,开展实施辩论活动,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记忆中祖国和周围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然后就其中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辩论。有的学生说,生活变得丰富了,但物价也比以前长了不少,以前一个煎饼2元钱,现在同样的东西却要5元钱。对此可以辩论:物价上涨是好事还是坏事?有的学生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环境越来越不行了,有一次自己到工厂附近做科学调研,取水样的时候,有路人认为小孩子不在学校好好念书,环境污染这样闲事哪轮得上你们这些学生来管。对此可以辩论:中学生该不该管环境污染问题?有的学生说,互联网信息很发达,外地信息一搜索就能查到,很方便,但对于初中说来说很多诱惑也随之而来。对此可以辩论:网络是利大还是弊大? 三、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公共参与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采用具有吸引力手段和组织形式,在思想上使他们建立起主人翁意识,以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为引领,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把对社会热点新闻单纯的好奇心转变为运用道德与法治观点进行解读的习惯,积极思考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逐渐形成公共参与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志永,黄宇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途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 [2]黄金嫦.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研究[D].广州大学,2018. (责任编辑? 李 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