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教育成为“教育” |
范文 | 安超 [摘要]近日,笔者读了南京教学研究室刘永和先生题为《“学思结合”做研究》的文章,文章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刘永和先生从教近40年的教育智慧。文章从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学习之道等多个角度阐释了教师应如何立师德、铸师魂、提师能。文章带给笔者的直接感受是:立足三尺讲台,胸中艳阳繁花;笔底浓墨飘香,眼中芬芳流转。 [关键词]教育;学思结合;核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5-0096-02 一、心存慈悲,宽厚包容每一个学生 文章中,刘老师说他这辈子没有骂过一个学生,始终以包容的态度,慈悲的心态陪伴着学生;以知识、智慧感化、影响着学生。生活中他与学生平起平坐,像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关心着学生早饭吃得饱不饱,冬天衣服暖不暖,生病时有没有记得按时吃药,父母吵架有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一次家访,刘老师看到学生一家五口,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破房子里,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在那个经济条件普遍不宽裕的年代,刘老师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班里学生身上,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却一再省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他努力地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慈悲和爱,温暖着他身边的身处冷风苦雨中的学生,却唯独忘了自己的孩子和家人有时候也需要“爱的暖衣”。正是他全心全意的付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荣誉加身!他付出了爱,收获了尊重和感恩。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彭莎尔的名言: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我们常常说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二、教育智慧助力学生练就强劲的翅膀 刘老师在文章中讲到,他为了培养激励学生养成自行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在考前发给学生一张带有特定符号的白纸,让学生将重点、难点、易考点记录在所发纸上,美其名日“考试备忘录”,可以正大光明地带进考场。这样的美事怎不让学生穷尽其力、竭尽其思?于是学生群策群力,只为了让手中的纸为他们的成绩发挥最大的效用。第一次,他发给学生是整张的A4纸,第二次是二分之一,第三次是四分之一。每一次发纸时,他都故做可怜状地说:“我好说歹说,总务处老师才给了这么点,并严厉地说下次不能再要了。”到第四次时,学生已经不再需要教师“降低尊严”乞来的“施舍”,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足以应付所有考试的能力,并“磨刀霍霍”地期待着那些能够让自己体验学习快乐的考试。这样的教学策略我们不是也用过吗?每次考试前很多教师会告诉学生考试的重点应对考试的策略,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假作不小心将试题泄露,却没有像刘老师那样将教育的智慧承载在一张可以瘦身的A4纸上。于是,我们在每一次的考试前,都喋喋不休地重复着“重点"和“策略”,学生也就疲惫地应付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究其原因,我们缺少了深思一步的教育智慧,缺乏对教育极致追求的爱心和韧劲,只“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我们的学生成了吸纳知识的容器,也就失去了练就搏击“风雨”的强劲翅膀的机会。这岂不是失去了教育的方向吗? 三、关注生命成长,孕育成长的温軟土壤 刘老师利用教材中“潦清(liGoqing)应为(laoqing)”的疏误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要敢于大胆质疑,并以此为题材完成教学反思。教给学生怀疑的精神,我觉得这几乎是每一个行走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疑能得教益”“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俯拾即是的。最近我在执教《火星一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也引领学生质疑了课文的题目。课文主要讲述科学家根据火星的地貌,推测火星和地球一样在形成初期是有水和生命的,并猜测了火星上水流失的可能性。概括完课文内容我便拋出问题:课文题目与内容适合吗?问题一出,绝大部分学生陷入了沉思,个别率性的学生正欲开口时也被我的“不急于回答,往深处思考后再举手”制止。学生在思考后一致同意是合适的,可是在回答为什么时,仅是浅层次地说出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此时没有急于拋出答案,我要和学生一起享受柳暗花明的惊喜。我又问:“同学们,‘用火星的水去哪儿啦做题目不是更好吗?当下不是很流行‘爸爸去哪儿‘时间去哪儿了吗?”我的问题被学生愉快的笑声打断,等课堂复归平静了,我又继续追问:“这样不是同样起到设疑的目的吗?并跟课文内容契合,一举两得,岂不是更好?”尽管问题难度加大,还是有三五个学生接招,但回答也仅限于“课文原题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及时肯定他们的思考并赞赏他们勇于质疑、不拒困难的态度和精神后,我告诉学生课文原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拟作文题目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脸上绽放出质疑带来新体验的神采。其实无论是刘老师的以“潦清”的疏误启发学生质疑,还是笔者课堂上对课文题目的深层叩问,都不是教材的知识目标,可是因为怀揣关注学生成长的责任心,才让我们教师长就一双慧眼,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点,给予学生学科知识之外的知识,正是这些人文知识润泽了学生的生命,孕育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温软土壤。笔者也深信,这样的课堂效果在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生涯中都不止一次地闪现,而我们也应该像专家那样,在教学时不满足于教书育人,还要为能够助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去读一些能洞悉教育规律的书籍,思考教师与学生成长的收获与困惑,记录那些能够感动他人也能感动自己的教学瞬间。我想刘老师在做这些的时候,可能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却不想他的辛勤耕耘既化育了他人,也提升了自己,心理学家波斯纳就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专家”“特级教师”等这些称号加著其身,我觉得还是不够的,试想有幸读到他的文章同仁,是不是像我也一样也会步刘老师后尘,捧读教育经典,积蓄丰厚的教育智慧,反思自己的教育策略,丰实自己教书育人的人生。 四、关注教育核心,收获桃李芬芳 文章中,刘老师多次谈到作为教师对待教育科研和名利的关系。他说:“其实,教育科研也是一样,教育科研有功、有利,但是,不应该急功近利。教育科研应该本着解决教育问题,改变教育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原则,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让教师找到幸福感。至于教育科研还具有扬名、职评、优评等作用,那只是“副产品”。”读完这段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刘老师对待教育的态度:他是一个只为享受“钓”不为“鱼”的垂钓者,可是有一天,却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令人艳羨的“大鱼”。的确,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教育科研的成果负载着独特的“校本性”“人本性”,而这些所谓的“成果”,不管这成果应用与推广有巨大的难度,最终只能沦为“副产品”。刘老师还说:“如果我们总是问“有没有用,特别是对于职评优评‘有没有用,那样的教育科研则是悲哀的。”教育只为教育,科研只为科研,无关名利,这才能收获桃李芬芳!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坚持树德育人铸造阳光品牌——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阳光德育特色掠影].中小学德育,2017(11). (责任编辑 王小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