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范文

    丁洁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并使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可以加入各类诗歌,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壮志豪情;结合成语知识,让学生领会成语的含义,探寻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传统文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为强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能够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与力度,提升学生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落后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在提升,但部分学校和教师仍存在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偏远地区的教师,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就显得更为艰难。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思想,能够与时俱进,结合教学的素材,插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1]。比如,在《鹿角和鹿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鹿角和鹿腿的优越性,并让学生做出选择,分析二者间哪个更重要,并分清二者间的主次,让学生意识到鹿腿具有更大的价值。

    2.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的教育模式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经常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没有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引入信息技术,加入实际生活的元素,让学生能够联系实践、开阔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入情景模拟的方法[2],让学生体验古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并深入领会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划分角色,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蔺相如的为人处世观念,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内容枯燥

    教师在诗词、成语故事的教学中,忽略了故事的内容,而专注于意思的讲解,以及中心思想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压缩了诗词、故事的朗读时间,而用于找出关键词,分析主题,没有营造情境,让学生深入感受并体会文章的美感,没有让学生进行扩写、续写,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流于表面[3]。比如,在《亡羊补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文章,并对这一成语故事进行续写,延续主题或对主题进行颠覆,如牧羊人从这一事件中知道了道理,在放羊时带上猎枪和牧羊犬,成功阻止了狼群的侵袭,学会了防患于未然。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设置文化主题,创造学习情境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学思路,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设置文化主题,创造学习情境,达到弘扬传统文化、升华学生思想的教学效果[4]。在语文学习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在文字学习中,“日月明”能够反映古代人民对于天地的思考,“一二三四五六七”降低了计算的难度[5],提升了思维的运转效率。教师可以围绕主题,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的教学需要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金木水火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图片游戏。游戏遵循“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游戏理念,学生需要抽取1~5级的卡片,如5级的金克制5级的木,级别高的克制级别低的,学生通过抽卡的方式进行游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五行”的相关知识,并能够通过游戏卡片认识文字的写法,观看卡片中的精美图画,进行知识的联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游戏,直到决出胜利者。

    2.探寻诵读方法,进行图文结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需要探寻诵读方法,通过朗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场景,并结合课文中的图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诵读方法讲究抑扬顿挫,这种诵读方法符合汉语言的规律,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诗词中表达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并让学生尝试诵读[6]。除了个人诵读,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共同诵读,让学生能够提升对于诗词的敏感性,并能够从诗词中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效果。

    比如,在《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诗词的诵读。教师可以诵读诗词,并运用抑扬顿挫的技巧,让学生进行想象,思考诗词构建的场景。教师在诵读后,可以提出疑问:“这首古诗是一个谜语,谜底是什么?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学生能够得出“画”这一结果,而判断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根据诗词的标题,有的根据“人来鸟不惊”“细听水无声”等诗句判断出来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

    3.结合信息技术,开阔学生视野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于学生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结合视频、图片、音乐等资料,让学生能够产生代入感。教师还可以从各个字出发,思考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7],如“日”的相关词语,有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说法,也有着“时光如水,日月如梭”的说法,教师可以将同一词语置入不同的语境中,进行词语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

    比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李白对于“月”的看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可以结合视频,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独,月亮高懸在天际,人也在他乡漂泊,相同的孤独让诗人和月亮产生了共鸣。教师还可以结合李白其他的诗句,让学生体会诗人对于“月亮”的执着,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夜飞度镜湖月”等,领会李白对月亮的特殊情结,并与中秋节进行结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