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陈雪惠 摘 要:当今社会对合作共赢的意识越发看重,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这种意识并加以运用对学习重难点的突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实现想法互通,从而打破学生个人思考的局限性,对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影响进行具体探究。 关键词:小组学习;小学数学;应用教学;开拓性思维 应教育部对小学数学教学标准的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综合实践、探索创新的精神作为教学的首要方针,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即让多个学生分为一组在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便让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了多样化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可以分享多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课堂有限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团体合作的快乐与成就感。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大意义 在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突出作用前,我们应充分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也就是教育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未来学习路上的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它在很大程度上从开发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智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出发。数学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都是一门抽象、难理解、很难掌握、空洞、深奥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知识进行详细解读,学生只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吸收教师所说的知识。大量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这种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数学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含义不去主动思考,学生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表面理解的层面上,并不会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理解,这便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的效率特别低,一个不留神就会错过老师的重要讲解,继续应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数学这门课更加敬畏,且产生枯燥乏味的烦躁心理,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商议合作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其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大幅提升,自主学习数学和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这为学生日后更加烦琐的课程学习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如今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其很多行为方式表现出自私、孤僻、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等特征,而如今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无疑缓解了这一局面,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与他人自如交流的方法,一组学生朝着一个目标埋头向前进,这也就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优良精神。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克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学生对于天平的使用是很生疏的,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器材并采用分组讨论的模式,可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小组组长,由组长进行任务的分配并对小组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四个人每个人都要投入到实践练习以及讨论中,可由一个人进行砝码的放置,一个人进行黄豆的投入,再有一个人注意天平的指针并对其进行读数,最后一人则进行详细的记录。在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完成一个任务时,免不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谦虚礼让、互帮互助,更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合作所带来的思想的碰撞。 2.取长补短,开拓思维 数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比较令人头疼的一门抽象、深奥的学科,学生要想自如地运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还是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对于一个议题开动自己的大脑,想尽办法为小组尽自己的最大贡献,也许有的学生的解题思路并不是最完美的、最全面的,但当一个学生绞尽脑汁想对策时,实际他已经在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了,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持有自己对于议题的意见和看法,小组成员通过交流、沟通达到思想上的交流碰撞,集思广益的效果显然就出来了,这就会产生想法上取长补短、开拓思维的效果。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教师注意难易适度,抓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吸收主要源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然而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浅层地吸收基础知识并不可行,教师要利用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充分剖析,抓住课堂的有限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点功夫了,在备课时根据基础知识进行适当延伸,延伸时要注意难易程度的设置,让大部分学生可以投入到讨论中,难度太低的话其讨论性低,也就是几个学生在一起仅仅有一种解题思路,学生也无法讨论起来,这就导致学生还未投入讨论就结束了。难度过高的话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小组的学生便会出现你瞅瞅我、我瞅瞅你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学生也就感受不到小组合作中自我思考、团结协作的乐趣,在设置小组合作交流的题目时要尽量新颖、可讨论性强、开放性强,在设置时还要考虑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学习课本基础知识是否有很大价值。例如: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可以设置一个议题,让学生就此议题投入到小组议论中,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这就达到了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要学的内容和知识这一目的。 2.分模块,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的课程知识被细分为计算、图形、空间等多个模块,不同的知识模块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个过程一定要适当结合一些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小组各个成员的意见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有些数学知识模块只是单单口头上去讨论,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它需要结合实践即动手去操作。例如:在學习数学知识其中的几何图形模块时,教师就要提供积木、木棍等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拼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对几何图形的角度、长度、高度等进行测量,然后小组再进行讨论并检验其测量结果是否正确,之后老师让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人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最后对每组的发言表达进行评判和总结,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学生对于知识便可基本掌握且在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趣、开放、探索性的议题总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很快融入讨论中,这时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不偏不向、一视同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在学生遇到思考上的瓶颈时为其适当提供思路。例如:在小学数学列方程组解决“鸡兔同笼”等类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式进行解答。 3.呈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应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整个课堂的引导人,真正的主角还是学生,学生对于教师所提到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对于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议题,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讨论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果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进行小组讨论结果的分享,每个小组再出一名学生代表对小组整个过程表现进行打分,这其中的打分项包括小组讨论的激烈度、小组议题结果讨论的时间长短、小组议题结果与参考答案的相似度。要注意的是,打分时要排除给自己组打分的这种可能,这一系列的操作就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生一旦有了集体荣誉感,那么对于小组的合作交流便会格外上心,在教师将议题提出时学生便会你一言我一语地积极参与讨论。 4.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做好引导工作 数学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全身而退,做那个只是在一边观看的旁观者。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教师要做好引导和贯穿全场的引线人,首先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议题的设置人,其次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发起人,最后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这其中教师看似脱离了课堂,实则处在课堂的最核心位置。 三、结束语 在当今的教学形势下,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作为全场的主角,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去,充分培养学生多向逻辑思维能力、自己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教育相关部门也要大量投入教育资金,大力培养优质的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人才,大力创建优质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环境,以使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7(88):44. [2]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44):121. [3]陈丽云.关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1):256-25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