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
范文 | 摘 要: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是对国家教育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制订的依据。在新的课程标准体系下,对高中物理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以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这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活情境;教学方式;反思总结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物理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多年的物理教学生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生命活力和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人。这些青春年少的莘莘学子,他们需要有充满激情的、无限活力的课堂氛围,我不会陶醉于所教的知识有多么正确,而是考虑所教的方式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的状态是否是我所期待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向学生呈现生动活泼的课堂,以期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养成和发展。 一、创设生动逼真的生活情境,培养物理观念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通过创设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验、勤于思考的学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物理来源于生活,课堂的本质也应当是生活的重组和再现,教师将物理知识的生活原形迁移到课堂上来,经过适当的处理后就是物理,任何时候都要想到物理的生活原型,而不能脱离生活,物理绝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 案例:“质点”概念教学 很多教师跟学生说物体的形状大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时,就可以将这个物体看成质点,并举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不同,进一步引入平动和转动的区别深化质点概念。 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事实上问题很大,地球能不能看成质点,并非学生迫切需要留意的,平动和转动对学生更是无关紧要的,这种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很大的例子,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会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不会引发他们对质点概念引入必要性的怀疑。 因此,我在教学质点这个问题时引入拳击的例子,说如果你学习拳击,和人家比赛时,你肯定要关心对方拳头行进的轨迹,除此之外有没有必要关心拳头的大小?另外这个人的拳头由五根手指组成,有没有必要关心哪个指头最先接近你?还有,每根指头上面还有指甲,是否要考虑指甲的大小?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自己研究的目的是不被对方击倒,于是将对方的拳头看成一个点就可以了,这个点就叫质点。它有了生活经验的感悟以后,明白了质点这个概念的必要性,所以理解得更好了。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培养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整体认识自然界,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需要给学生一些他们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他们时时会有意外的小惊喜。为做到这一步,我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教学的引领者,成功的引领者是要有创新意识的,再平淡的东西我都能设法将其改头换面,让学生体会物理课堂的魅力。 案例: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前,学生差不多都已经知道轻重一样的物体下落一样快,这时候再演示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教师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反思: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一反常态,提问学生,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使轻的物体下落比重的物体快。学生很自然地拿起自己身边的器材,开动脑筋思考起来,他们中必然有人想到利用空气阻力来达成想要的结果,我暗中观察这样的学生,不动声色地让这样的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并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轻的物体反而下落快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动起来,又让他们保持了足够的思维张力,是很令人期待的教学方式。接下来请学生说出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学生很自然地会说是匀加速运动,我会要他们画一个验证重物做匀加速的示意图,我把说出改成画一幅示意图,这是一个典型的创新,实践表明,学生兴致很高地去画,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的学习天赋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三、启迪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灵魂。以科学家探索物理规律的方式主动获取的知识,可以理解得更透彻、更深刻,掌握得更扎实,更容易在新的情境中去运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时候,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要有科学家一样的胸襟去闯入未知领域,领悟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艰辛。为此我的第一步做法是请同学们合上书,书一合上,便象征着自已独立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旅行。我努力做好引导者角色,为他们的冒险提供精神鼓励。 案例:探究自由落体规律 学生画出示意图后,全班同学通过认真思考决定用打点计时器研究。我提供他们需要的器材后,就把这个过程交给他们。两名学生主動走上讲台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我选择一条最好的纸带,迅速复印后,人手一份交给他们去处理。处理的过程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他们要面对实际的偏差(因为相邻两段的差值并非绝对一样),成功从来就不会轻易地降临一个人,我让他们自己去开拓,不等不靠,这对他们来说真是一个历经磨难的过程。 反思: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某些处理是可笑的、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我也会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无所畏惧,培养学生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不断前行的伟大精神,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地享受发现过程。 四、引领学生反思总结学习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责任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认识科学本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以及遵守道德规范、保护环境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不少高中理科学生每天用在物理学科学习的时间不少,而且老师讲课时学生也能听明白,课后练习题大部分会做,但是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做不出来,考试成绩可想而知。笔者在教学中也遇到不少这样的学生,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学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总结学生学习的问题越来越少,成绩的提升水到渠成。我引导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善于总结考试中得与失,不仅仅是分析题目做错的原因,总结的最终目的是:研究物理命题和解题的规律性。物理考试,一类是基础题,这类题很容易看出命题者的意图;另一类是较难的题,这类题需要学生深入研究分析推理,才能在字里行间读懂命题人的意图,这很不容易。学生可以把一道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解成若干个考查的知识点,看看哪些知识点是自己掌握的,哪些知识点是自己认识模糊或者没有掌握的。再考虑出题者是怎么把它们有机结合的,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三卷理综第25题,25.(20分)如图,在竖直平面内,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ABC和水平轨道PA在A点相切。BC为圆弧轨道的直径。O为圆心,OA和OB之间的夹角为α,sinα,一质量为m的小球沿水平轨道向右运动,经A点沿圆弧轨道通过C点,落至水平轨道;在整个过程中,除受到重力及轨道作用力外,小球还一直受到一水平恒力的作用,已知小球在C点所受合力的方向指向圆心,且此时小球对轨道的压力恰好为零。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 (1)水平恒力的大小和小球到达C点时速度的大小; (2)小球到达A点时动量的大小; (3)小球从C点落至水平轨道所用的时间。 该题作为物理压轴题考查了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平抛运动等知识点。同学们分析时要考虑该题是怎样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牛顿第二定律在里面起到什么作用?为何用动能定理而不用动量定理?平抛运动的知识点等等。学生要想做好这个题目只有找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跟上他们的思维方式,找出共性规律,才能有条不紊地解决好每个问题。 2.善于总结物理课本上的基础概念、定理、定律和实验结论,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是学好、考好物理的基本前提。实际上,物理题的求解,都是基于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与物理公式,包括最难的高考压轴题无一例外。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一道牛顿动力学综合考题中,如果学生连超重、失重概念都记不住,弄不清重力、支持力哪个大,连最基本的受力分析图都画不出来,能把这道题做出来吗?提醒下,这类题往往还要用到牛顿第三定律,很多题让你求解的是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 3.善于总结平时的作业及习题练习。课堂听课都听懂了,其实那些知识还是老师的,想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还得在课后借助做题来仔细消化。利用做题能帮你快速诊断出学习中的思维障碍,通过总结能及时消化吸收,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模式。 总之,教无定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更应不斷地摸索前进,大胆革新,寻觅适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黄辉华.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浅析[J].新课程(上),2010(4). 作者简介:赵士俊(1980.12—),男,汉族,安徽芜湖人,本科,无为第一中学,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