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叙事性作品大意概括
范文

    张洁

    摘 要: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叙事性作品大意概括这一教学内容,首先分析叙事性作品的内涵和文本特征,然后就小学生叙事性作品概括中的不足进行讨论,最后从寻找文章中心和区分主次两方面对叙事性作品概括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大意概括;中心内涵

    一、叙事性作品的内涵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为主要功能的文学作品,它用文学语言向读者讲述一件真实或者虚构的故事,故事涉及地点、人物、情节、环境等,向读者传递一定的人生意义和真理经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让小学生在一个个充满情节性的故事当中习得必要的语文素养。在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对作品进行大意概括,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了解文章的主旨内涵,探究人物内在情感,训练学生语言逻辑的必要前提,也是训练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必要环节,因此对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概括,就成为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此环节中多下工夫。对叙事性作品文本特征的探究,是师生了解叙事性作品、实现精准大意概括的第一步[1]。

    二、提高叙事性作品大意概括质量的策略

    1.探究部分与整体,感知文章中心内涵

    概括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就需要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点和中心内涵,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关注局部来把握整体,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寻找文章中心内涵的方法,把握中心内涵,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有效帮助学生概括全文。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天然的整体,文章的中心内涵通过这个整体得以呈现,但是中心内涵在文章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作家会在三个地方集中凸显中心内涵:

    (1)题眼

    在叙事性文章中,题眼处凸显中心内涵的作用尤其明显。作家会在题目中浓缩作品的中心内涵,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题目中人物和事件都已明确,作家用“发愤”而不用“发奋”,更是突出司马迁因仗义执言而辱受宫刑时的郁愤,凸显司马迁的刚勇顽强和《史记》的著之不易。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题目中即表明人对待事物的不同心态,凸显文章提倡保持乐观心态的中心主旨[2]。

    (2)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主旨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中部,也有可能是文末人物针对文章所描写事物的总结和感叹。就如《珍珠鸟》中,文末“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一句,既提到“珍珠鸟”这一主要描写事物,又提到“信赖”这一文章表现的核心精神,学生通过这一句话,就能准确把握《珍珠鸟》的主要内容,实现精准概括。

    (3)行文脉络

    叙事性文章常会顺着某一文章脉络进行描写,如《早》一文中,梅花就是行文线索:一进门,就闻到梅花的香味;借由梅花的香味,想到学堂;走进学堂,看到学堂陈设,就开始回忆读书时候的往事;又循着梅花的香味,走到后院,想到了刻著“早”字的书桌,完成全文。又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那位天游峰的扫路老人就是行文线索,整篇文章围绕着与这位老人相识、相知、相敬的过程展开描写,抓住这一线索,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内涵。

    2.明晰主要与次要,实现简洁概括

    学生熟读课文后就开始尝试对文章进行概括,文章中的内容有主要的,有次要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表达主要内容,次要内容则是对主要内容的解释说明或者修饰延伸,因此在概括时,就会涉及选取主要内容,舍弃次要内容。小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不强,有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能正确地分清主要内容与次要内容。

    根据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的定义,主要内容应该是抽象的、全面的、高层次的,次要内容应该是具体的、部分的、修饰的、低层次的。就叙事性作品的三要素来说,大意概括中必须要具备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要素,即何人在何种环境下做了何事,在某种情况下可以省略环境要素。就如学生概括文章选段“王大和船上的民兵发现前面有声音,叫前面的船开过来接受检查,发现是敌人”中,“王大”是具体的人,也是民兵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抽象为“民兵”,“发现前面有声音,叫前面的船开过来接受检查,发现是敌人”是细节和具体过程,是对“发现敌人”这一事实的修饰和解释,因此是次要的,应该简单概括为“发现敌人”,因此文章选段的正确概括应该为“民兵发现敌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概括过程中,将自身放在一个高层次的地位,不看文章怎么说,而看文章说了什么,教会学生脱离课文的束缚,就如“绿油油的一片,焕发着生机与活力”是文章对菜地的描写,其根本意图是说菜地里的菜“长得好”,因此文章说了什么,才是大意概括时候的重点所在。

    叙事性作品的大意概括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决定了教师必须在这一方面倾注心血,教师应该从探寻作品中心内涵和区分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两方面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题眼、中心句和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连接主要内容,舍弃次要内容,实现对叙事性作品的完美概括。

    参考文献:

    [1]梁世能.认识“概括”“分析”,培养文本阅读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7(4):65-68.

    [2]石晓华,李群鸽.文本核心信息概括法解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2):79-8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