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三策略” |
范文 | 邹文凤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的主要学科对丰富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此,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学数学逻辑能力的“三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高.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从数学教学、逻辑推理与计算、数学实践三个方面出发,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将逻辑推理能力融入数学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情感教学目标 学生个人数学能力的发展不等同于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数学能力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过程,数学能力的发展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不是学生知道了就是真正地理解与掌握.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与演绎能力的同时,要让学生自己领悟数学当中所蕴含的道理,理解数学形成的规律和思考的方法.故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设置观察、猜想、证明与综合实践多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到其中[1]. 例如,教师在“长方体的认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学时,可以准备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基础知识上进一步了解正方体,从而培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演绎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棱柱,而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应使学生学会辨别长方体,记住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定点、几个面以及各个面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与演绎推理能力,让学生在长方体及其拓展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 (三)教具准备 多种立体模型,不同体积的长方体和特殊长方体即正方体的模型.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将长方体混入各种立体模型中,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辨别哪些立体模型是长方体,由此导入学生进行“长方体的认识”学习. 2.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定义.让学生能够根据长方体的定义来说明辨别长方体的依据.教师在这一环节要重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的立体模型与长方体进行对比,再将多种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拿出,让学生思考相同外观、大小不一致的模型是否为同类立体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举一反三的能力[2]. 其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观察与记录长方体各自具备几个棱、几个面与几个顶点,多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多个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长方体具有六个面,而每个面上又有四条边,同时可以发现每条棱为两个面的公共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进一步推导出长方体的棱数为:4×6+2=12.学生在记录长方体的棱数、面数、定点数的方法由单个进行计数,到将其结合起来分组进行计数,再进行逻辑推理,用公式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计算与推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也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发展. 再次,教师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教具进行仔细观察,掌握其特征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拓展,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播放四面体动态图像,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四面体的特征.教师利用教具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再到知识拓展利用动态图像让学生总结四面体的特征.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直观几何”到“实验几何”,“实验几何”再到“论证几何”的探索几何思想过程.可以说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利用逻辑推理的思维,利用发现建立猜想,利用推理验证猜想,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充分地锻炼了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使用此类教学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数学思维,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与数学思维后会将其慢慢地应用到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并进一步强化其能力.可以说将逻辑推理能力融入数学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情感教学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与创新能力,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的构建立体的数学思维体系. 二、锻炼学生的算术能力,理解计算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数学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的发展为主,而数学计算的发展要用到各种算术方法,算术方法运用的过程即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在算术的过程中蕴含着逻辑推理的思想.可以说数学的几何与算术逻辑推理过程的最终目的即是计算,计算体现了具体的推理过程,而推理过程是抽象的数学计算.数学几何的图形是逻辑推理的直观模型.例如,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原本最初的计算过程是将六个面逐个相加,后来发现直接用一面的面积乘整体的面数六就可以得到整体的表面积,人们经过多次运用后,直接略过了相加的过程,利用单面的面积直接乘面数六成为人们的共识,这种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也就变成了逻辑推理.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将计算提升为逻辑推理,而数学公式就是将计算提升为逻辑推理的典型表现.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符号来代替具体的数字.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讲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可以让学生用符号来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即:m=c×k.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字母替代计算中所涉及的公式就是将计算上升为逻辑推理的过程. 例如,已知一正方形的面积是七平方厘米,那么此正方形的内切圆面积是多少.这道题表面上看要运用开平方的知识,但实际观察这道题可以发现,内切圆的半径就是此正方形的边长,而要想求内切圆的面积,只要知道半径的平方就可以了,而在这道题当中内切圆半径的平方就是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看到在此题的解题过程,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行了逻辑推理最后得出计算的结果.?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计算和逻辑推理的关系. 三、利用数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推理性非常强的学科,学习数学本身即是培养逻辑推理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发现数学教材中处处蘊含着数学逻辑推理的教学素材.数学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数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猜想、归纳与发现,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进行自我探究学习. 在数学教材中可以发现有许多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实践性探究,数学知识概念与定理的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进一步探究概念与定理是如何得来的.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推理、论证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推理的实践探究环节,将学生的数学实践操作和内在的思维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有机地结合,重点突出了整个思考过程与逻辑推理过程. 数学作为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往往建立在已学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的特性,在设立数学实践时,要将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效地控制在学生最近所学的知识范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从最简单的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推理的基础. 同时教师在进行实践性数学教学时,要注重将为学生营造合理的推理环境,让学生参与到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展示学生在进行逻辑推理时的真实推理过程,避免将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主动验证猜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逻辑推理、体验与思维创造性的过程[3].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积极地发言,教师要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真实的逻辑推理环境,为学生逻辑推理提供学习、实践、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结 语 数学作为小学学习的主要学科,对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设置合理的情感教学目标,将数学与计算、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提升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容芳.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7(9):166. [2]黄文娟.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5(5):21. [3]杨晓波.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12):64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