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课堂中结构化教学的应用研究 |
范文 | 谢瑾秋 摘 要:从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出发,将零散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在数学课堂上结构化知识,将结构化教学理念和思维引导融入数学课堂之中。通过数学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结构化学习思路,创新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在数学上的学习成效。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整合;联系 目前,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师都把教学内容拘泥于教科书和单一的课堂,缺乏对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无法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而对于教材要求的教学目的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达标而缺少更深层次的挖掘,错过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引导的契机。基于此现象,本文将对数学知识整合和关联以及结构化教学应用进行探讨。 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一文中说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意思是与其在河边看着水里的鱼,羡慕别人钓鱼,不如回到家中编织一张渔网来捕鱼。这句话中的“退”字我觉得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退”字在诗句中表示回家的意思,延伸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表示退回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原点,为探索新知而结一张弹性而蕴含张力的网。 例如,在认识面这个知识点上,我会从教学内容上加入之前学过的知识,即点和线。从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入手,由点及線,再由线及面。在正式上课前,我会先跟学生交谈,让学生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有所回顾。我会让学生快速回忆一遍点和线的特点,然后进入面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形成一个良好的过渡。在情境设计上,我会从现实生活中出发,让学生寻找有关方面的物体,可以是书本的书面、课桌的桌面、黑板的板面等,然后进行线和面比较,引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概念。在学习认识面以后,我会让学生自行想象,面动成什么?进行一次拓展延伸,让学生对三维空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水涨船高,抓住撒网时机 曾有专家指出:“课堂的发展脉络,应该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的课程设计肯定是富有弹性并且蕴含张力的,是一个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开放性的网状设计。 很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种解法,但是学习的过程却是很相似。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应当逐步掌握这样一个过程:猜想、实验、验证。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也是贯穿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学生按照这个过程,通过所学的知识,慢慢地尝试解决那些未知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个课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急于抛出解决方法和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没有碰到过的问题通过猜想是否可以用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解决。然后对猜想进行实验,一种办法不行换一种再试,这个猜想不成功换一种猜想再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渐渐会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虽然数学知识之间各不相同,但是这些数学知识却蕴含着相同的规律,可以用相同的学习方法。利用这些学习方法,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主动探索,有利于其自身学习成长。 三、点点星光,耐心收网莫心急 有人说:“学生的朴素思考像海洋一样宽广。”学生的朴素思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学生自己的、富有个性的、包含局限性的朴素认识,使其认识、思考走向更高台阶的起点,但并非课堂的终点。数学课,需要有效唤醒学生的这些思考,更需要教师对这样的朴素思考做简约而直抵思维核心的价值引领与皈依,这样才能“拨云雾而见日月”,才能从朴素的思考中发现、总结出有规律的,有推广价值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1.慢“拉”——串联整个网边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些知识看似有很大的关联,实则联系微弱,这就需要学生从最初的知识点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数学上很多问题都是由最基础的知识组成的,看似多而杂,其实内在联系十分规律。但如果学生急于求成,看见表面上相关的知识点就下手解决问题,往往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有牢固的掌握,使整个数学知识的网大而不散,将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到最初的那个点上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2.轻“提”——收紧整个网口 当学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解决时,说明学生已经将数学知识基本融会贯通,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够。问题不是固定的,当旧的问题出现新情况时,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因为只会一种解决办法,只能解决一种问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能局限于一种教学思路,看问题的角度要从多方面入手,尽全力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许课堂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堂上不可能穷尽问题的所有解法,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旁敲侧击,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在遇到新问题时不能马上想到办法解决,但是能够提供新的思路,在学生主动探索、总结思考的过程中,或许会发现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法。 总之,结构化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上,教师应该做到举一反三,在备课时带着结构意识,提升数学教学中的结构意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大结构,课堂有小结构,整体把握整个数学教学阶段,这样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操作,都能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彬彬.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J].新课程(上),2018(5). [2]徐海明.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35). [3]徐微.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6(5). 编辑 冯志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