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分析 |
范文 | 沈梅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7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者癫痫发作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癫痫组(即时~14 d,?30例)和晚发型癫痫组(14 d~36个月, 4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脑部卒中类型、发作类型、发作期间脑电图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发作类型、脑部卒中类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脑电图(VEEG)的异常波、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94.4%、59.3%, 均高于常规脑电图(REEG)的73.1%、23.1%,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R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66.7%、8.3%, 晚发型癫痫患者分别为78.6%、35.7%,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V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88.9%、61.1%, 晚发型癫痫组患者分别为97.2%、58.3%,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晚发型癫痫组的7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 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 早发型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晚发型癫痫患者, 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 【关键词】 脑卒中后癫痫;临床特点;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68 脑卒中是常见的疾病。脑卒中后癫痫指脑卒中前没有癫痫病史, 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癫痫发作并排除脑部和其他代谢性病变, 一般脑电检测到的痫性放电与脑卒中部位有一致性[1]。脑卒中后癫痫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 不仅影响脑卒中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 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增加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本文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于探讨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符合脑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标准;③无认知障碍。排除标准:①有家族癫痫病史;②有既往癫痫史;③有既往颅脑手术史;④合并有肝、肾、心等重要器官疾病;⑤合并有代谢综合征、颅内感染、颅内肿瘤和颅内损伤等疾病。其中男45例, 女27例;年龄49~80岁, 平均年龄(56.3±12.3)岁;缺血性脑卒中35例, 出血性脑卒中37例。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按照患者癫痫发作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癫痫组(30例)和晚发型癫痫组(42例), 其中早发型癫痫患者的发病时间为即时~14 d, 平均发病时间(3.01±1.34)d;晚发型癫痫患者的发病时间为14 d~36个月, 平均发病时间(17.13±7.62)个月。该研究经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典型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其中单药治疗者64例, 联合用药治疗者8例。早发型癫痫组患者使用单药治疗25例(左乙拉西坦10例, 丙戊酸钠12例, 奥卡西平3例),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用药5例。晚发型癫痫组患者使用单药治疗39例(左乙拉西坦15例, 丙戊酸钠20例, 奥卡西平2例),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用药2例, 丙戊酸钠联合奥卡西平用药1例。左乙拉西坦片(UCB Pharma S.A.), 500 mg/次,?2次/d,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临床疗效适当增加剂量至1500 mg/次, 2次/d;丙戊酸钠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0.2~0.4 g(1~2片)/次, 2次/d;奥卡西平片(Novartis Farma S.p.A), 600 mg/次[8~10 mg/(kg·d)],?2次/d, 为了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可以每隔1周逐渐增加剂量, 每次增加剂量不要超过600 mg, 每日维持剂量范围在600~2400 mg之间。以上治疗维持6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脑部卒中类型、发作类型、发作期间脑电图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2]分为全部消失、偶有发作和时常发作。总有效率=(偶有发作+全部消失)/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脑部卒中类型、发作类型比较 早发型癫痫组患者以部分性发作为主, 占比为53.3%(16/30);晚发型癫痫组患者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 占比为71.4%(30/42);两组患者发作类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發型癫痫组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25例(83.3%), 缺血性脑卒中5例(16.7%);晚发型癫痫组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12例(28.6%), 缺血性脑卒中30例(71.4%);两组患者脑部卒中类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发作期间脑电图情况比较 首次癫痫发作后, 26例患者行REEG检查, 54例患者行VEEG检查, 其中8例患者行REEG和VEEG。VEEG的异常波、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94.4%、59.3%, 均高于REEG的73.1%、23.1%,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R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66.7%、8.3%, 晚发型癫痫患者分别为78.6%、35.7%,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V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88.9%、61.1%, 晚发型癫痫组患者分别为97.2%、58.3%,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早发型癫痫组患者全部消失14例, 偶有发作15例, 时常发作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晚发型癫痫组患者全部消失7例, 偶有发作26例, 时常发作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8.6%;早发型癫痫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晚发型癫痫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俗称为中风, 是临床的常见疾病, 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发生阻塞或破裂, 导致大脑缺少血液供给营养和氧气, 脑组织出现损伤的疾病。脑卒中是继发性癫痫的重要诱导因素, 反过来, 癫痫不断加剧可加重患者脑血管疾病的病情, 影响患者的预后[2]。脑卒中癫痫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3-7]。 本研究表明, 早发型癫痫组患者以部分性发作为主, 占比为53.3%(16/30);晚发型癫痫组患者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 占比为71.4%(30/42);两组患者发作类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和早发型癫痫与晚发型癫痫的生理病理机制、病灶大小、卒中类型、脑电图形态有关[8]。早发型癫痫组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25例(83.3%), 缺血性脑卒中5例(16.7%);晚发型癫痫组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12例(28.6%), 缺血性脑卒中30例(71.4%);两组患者脑部卒中类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早发型癫痫以出血性脑卒中为主, 其由于病灶部位缺氧缺血, 钾离子灌注导致钙离子超载, 引起跨膜电位改变, 致使癫痫发作的阈值降低, 且血中含有铁血黄素刺激脑组织, 引起脑组织兴奋, 导致了癫痫发作, 这种发病机理是可逆的, 故早发型癫痫可根据原发病的控制而得到改善。晚发型癫痫是由于病灶周围形成瘢痕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 神经元释放的钾离子不能及时被吸收, 钾离子过量, 神经元去极化引起扩膜电位的改变, 导致癫痫发作。瘢痕影响病灶周围神经组织的正常代谢, 神经细胞核胶质细胞失去联系, 故这些改变是不可逆的。VEEG的异常波、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94.4%、59.3%, 均高于REEG的73.1%、23.1%,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R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66.7%、8.3%, 晚发型癫痫患者分别为78.6%、35.7%,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VEEG的异常波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分别为88.9%、61.1%, 晚发型癫痫组患者分别为97.2%、58.3%,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手段, 故临床医师应更关注VEEG的检查。早发型癫痫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高于晚发型癫痫组的7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晚发型癫痫患者。 综上所述,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 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后, 早发型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晚发型癫痫患者, 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 钟海锋. 60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 3(5):46-47. [2] 黄荣, 卜一多, 陈文武.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特征分析. 医药论坛杂志, 2016, 37(1):107-108. [3] 范晏, 袁媛, 赵银, 等.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32):3-6. [4] 鄒瑾. 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和抗癫痫药物治疗转归. 健康之路, 2017(9):25. [5] 吴韶蕊. 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抗癫痫药物治疗转归. 天津医科大学, 2016. [6] 佘彬彬.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8, 34(6):56, 58. [7] 万新立, 赵焕东. 脑卒中后癫痫41例临床分析. 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3(11):107-108. [8] 朱荣志, 周英, 赵勇, 等.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3):100-102. [收稿日期:2019-08-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