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培养“读写”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范文

    周运西

    摘 要:培养读写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从品字词、析句法、仿片段、学结构四个方面,培养“读写”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仿写;阅读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目的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基础,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涵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呢?

    一、品字词,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就是在写作中文字和语言上的贫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发现小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上的困境,通篇作文看下来,语言干巴,“词汇不够,文章贫血”。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词语的积累不够,在阅读上单纯死记硬背,写作时生搬硬套,而不是理解感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品字赏词,从文章的用词方面进行感悟。

    如《慈母情深》一文,文章细腻地描述了母亲劳作的样态:“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其感动的词语。很快,学生找出四个“立刻”,并通过朗读体会到一个忙碌、劳累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问学生:能否删去“立刻”四个词语?学生在细心品读后,联系上下文自然理解了:这里四个“立刻”连用,写出工作的节奏快、工作繁忙,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抓紧一分一秒,拼命赚钱,母亲真的十分辛劳。母亲塞给我的是钱,更是殷切的希望和深深的情感。当学生对于这些细节的描写方法有所感悟时,我鼓励学生也把自己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爱的体验写出来,学生也能抓住一些可感的细节细腻地描绘了。如有位学生写自己得了胃病,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喂自己喝粥的情形:“……不久,满脸是汗的母亲端着粥轻轻地走到我的跟前,她轻轻地将粥吹凉之后,一口一口喂入我嘴中,吃完一口,她拿着湿巾轻轻地把我嘴角的饭粒擦去。那粥略带咸味,可能是母亲的汗水。一股热气遍布全身。那种粥的清淡,粥的幽香虽不在母亲的粥中出现,但是这种粥却包含着比山高比海深的爱啊!”片段中,学生就能将课堂上对词语的理解活学活用,文章中用了三个“轻轻”,突出了母爱的细腻和伟大,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初步理解了措辞的凝练和准确。总之,对于课本中的课文,入选的都是一些名家经典,文章的用词凝练精准,教学中我们就要依据教材用词精炼准确、饱含情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小学生“积累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的学习要求,以品字赏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由文引词、学文解词、由词悟情、领会运用,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二、析句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有文采”指的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句式灵活,就是句式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整散结合,或反复,或设问等。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名言佳句,体味句式表达之精妙,能積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如朱自清先生的优秀散文《匆匆》,情文并茂、脍炙人口,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课件出示燕子呢喃、垂柳轻拂、桃花缤纷的画面,配上轻柔的音乐)

    师:让优美的音乐,伴着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大家自由朗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朱自清先生巧妙的写作方法和独具匠心的语言特色。

    生(读后):我读出春天的美丽与勃勃生机。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用了三组反义词,分别是“去—来”“枯—青”“谢—开”,写出了时间飞逝的痕迹。

    生:我知道这三个反义词的含义:是为了拿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样景物,用对比的方法,并运用排比句体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生:这些句子把拟人、反问和比喻融合在一起,我能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师: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大师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你们能不能仿照第一句的写法也写一句话呢?

    (学生课堂练笔仿写)

    生:太阳西落了,有再东升的时候;天空暗淡了,有再放晴的时候;星星稀疏了,有再稠密的时候。

    生:海潮退去了,有再涨起的时候;碧草枯黄了,有再嫩绿的时候;轻烟消散了,有再聚集的时候。

    生:河水冻结了,有再奔流的时候;彩虹消失了,有再重现的时候;百花凋零了,有再绽放的时候。

    ……

    通过阅读和仿写,学生既分析了句法的生动和用意,又懂得了造句的生动和传神,巧妙地渗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只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三、仿片段,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发展与提升思维能力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阅读情境,通过对文字和句段的解读,让学生抓住文本用词的特点和句子组织上的特点,通过写句子,加强对遣词造句以及修辞手法的灵活掌握。

    如《穷人》一课中,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描写相当经典: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看似前后矛盾,却细腻而生动地展示了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在学生理解之后,我就让学生回忆自己曾做过的扣人心弦的事,学着写片段。有的学生写了一次家长会自己独自在家等候家长归来的心理活动描写:“……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老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妈妈回来会说些什么?妈妈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谁叫我不好好学习!我这是自作自受……”通过阅读教学的感悟,学生把生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借助范文图式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学生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四、学结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结构,是文章的布局,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总体设计,一篇好的文章总是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反之,一篇结构混乱、布局失误的文章即使语言再精彩,也无法让人青睐。因此,在读写结合教学中,也要重视对整篇教材文章布局的理解指导。如《匆匆》一文,作者巧用照应方法,文章结构精巧,层次清晰,转承自然,首尾呼应,十分严谨,情感流露自然贴切。例如,“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问而不答,而答案隐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突出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这样的照应使文章圆润完整,浑然一体。在习作时,也让学生试着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方法,渐渐地,学生感受到这种写法的好处。

    再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在谋篇布局时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二部分运用事例,证明观点。第三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本文在布局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后學会的一种写作方法。教学中,我紧抓这个中心任务,从课文结构上强化教学,并且在教学后,要求学生试着用这样的结构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作为课后巩固。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是成功之母”“天才在于勤奋”……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说服力强。学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拓展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编辑 郭小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