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北师大新版高中英语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几点感想 |
范文 | 段仁学 摘 要:把中国文化融于英语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双语文化交际目标的要求。中国文化与目的语英语文化的不断互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而且还能使他们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并积极向世界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维品质;文化自信 北师大新版高中英语教材渗透了很多的中国元素,有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状况的,有中国古往今来的名人名言、诗歌,还有对中国功夫的详细介绍。母语文化在本套教材中与以英美为主体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中西合璧,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目标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定义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由此可知,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立足深厚的母语文化基础之上。培养文化意识不仅要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还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能够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 一、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的互动,是对母语文化的输出和对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双向过程”。(欧阳国华,2011)如果对母语文化不能理解的话,就会因为对它缺乏表述力而无法跨文化交流。不仅如此,跨文化交际也是交际者之间的文化分享和文化移情,这个过程不仅有信息的交换,还有情感的交流。如果任何交际方放弃他的文化身份而使他的交流失去文化内涵的话,这个交际过程将失去互动性而变成简单枯燥的问答。 在英语教学中,两种文化应该相互渗透、融合和重组,所以我们要努力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束定芳(1996)认为,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越相似,他们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因为人类的思维规律有着一致性。高一虹提出的“生产性外语学习”概念认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作用。“所以说,对母语文化的理解越深刻,对目的语文化的领悟就越深入,跨文化交际就越通畅。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彼此熟悉对方的文化背景是交际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本套教材多次对中国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实行对接,第三单元介绍中国和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节日:春节和圣诞节。这两个节日虽然形式不同,但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就能发掘出二者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核心价值观。不仅如此,除夕和平安夜都以各自的形式寄托着希望与感恩。只有弄清楚这些,跨文化交际才能得以进行。 二、培养思维品质 教材中的母语文化源于中国的历史和当今的社会生活。诫子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重视家庭教育的典范,也体现了士大夫阶层重视修身养性的精神风貌,而中国功夫的内涵是礼、苦和修为。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做出比较需要很强的文化鉴别力,需要探究文化差异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所以说母语文化是形成文化意识的必要条件,而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是相互促进的并行提升的过程。 在语言文化的习得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很多时候是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先决条件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对比与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够自然衔接,通过对比,学生会获得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基本价值观,从而使人的思维品质得到正确价值观的有力支撑;它还使学生的大脑能够进入思维的空间,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学生能够对两种文化产生直接性认知和直观性感受,思维的多元化得以启发出来;语言文化的人文性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之内化为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增强文化自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英语热“的不断升温,很多人,包括相当一部分英语学习者,对西方文化顶礼膜拜,盲目追从,而对母语文化则出现了失语现象。汤一介1987年为成中英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一书出版作序所言:“一个民族失去了其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将是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思想文化的,更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文化走在其他民族的前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将不再为某一国家和民族所有。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已经失去了母语语言身份,在文化交流上一定要求同存异,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各民族文化在不断地冲突、渗透和融合的同时,优秀文化总能通过保持着自主和互异而推陈出新,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戴炜栋教授(2001)提出我国的外语教学要实现“本土化”,即用显性的课程,增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面向西方文化时拥有对祖国文化自信的健康心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以外语教学为平台,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站稳脚跟并进入世界秩序的顶层设计之中,让中国五千年文化光耀世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欧阳国华.浅析目的语文化输入和母语文化输出的矛盾机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1,32(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4]汤一介.有話要说:序跋和致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戴炜栋,王雪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4). 编辑 鲁翠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