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韵味”语文教学
范文

    刘雪璠

    [摘 要]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而“韵味”语文的提出正是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韵味”语文的内涵与特征、操作策略两方面进行论述,阐明“韵味”语文通过言语品味、思维激发、审美体验和文化熏染等手段,让课堂散发着浓浓的“言语之韵、思维之韵、审美之韵和文化之韵”,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韵味;审美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韵味”语文的提出正是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韵味”语文通过言语品味、思维激发、审美体验和文化熏染等手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韵味”语文的内涵与特征

    (一)“韵味”语文的内涵

    “《诗镜总论》中这样表达‘韵的理想境界:‘相去日已遠,衣带日已缓,其韵古;‘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其韵悠;‘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其韵亮……可见,韵是各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风格美的概括。”[1]25笔者认为,“味”本是与味觉相关的概念,现也指意味、趣味或旨趣、意义,它经过修辞转换、美学转换后,成为审美品评的重要范畴。“韵”“味”合而为一,“韵味”指的是含蓄雅致的意味或情趣风味,主要是指审美对象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韵味”语文,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通过言语品味、思维激发、审美体验和文化熏染等手段,让语文课洋溢着思想与文化的气息,让人体验到一种整体的和谐美和令人回味的意趣美,从而实现师生的和谐共进、协同发展。

    基于上述对“韵味”语文内涵的界定,鉴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内容,提出,“韵味”语文的具体内容应为:言语之韵、思维之韵、审美之韵、文化之韵。

    1.言语之韵

    李海霖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文学”是研究言语的学科,它以言语为研究对象,语文学也叫“言语学”。[2]62语文学的核心范畴是“言语”。[2]74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散发着“言语之韵味”。即语文教学要以言语为载体,通过“文本言语”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浓浓的“言语韵味”,从而发展言语能力,生成言语智慧。

    2.思维之韵

    语文学科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3]78语文教学要借助对文本的品析,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作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经历文本体悟时的思维之流潺潺流动,整个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思维之韵味”。

    3.审美之韵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的含蓄美,让学生领悟文本所呈现的意境美,体悟出文字的言外之韵,感受审美情趣,这样让整个课堂充满浓浓的审美之韵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实现人格塑造的目的。

    4.文化之韵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过程。语文教学应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以及在互动中力求更多地体现文化意蕴。这样,课堂氤氲着“文化之韵味”,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化韵味”中提升文化内涵。

    (二)“韵味”语文的特征

    1.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四韵融合”

    “韵味”语文的价值追求是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它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整体美。“韵味”语文应全面关注“言语之韵、思维之韵、审美之韵、文化之韵”,做到“四韵融合”。课堂教学要立足语文学科的本质,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开展各种训练活动,在浓浓的“言语之韵味”中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浓浓的“思维之韵”中感受和鉴赏作品的美,体验和创造美,从而在浓浓的“审美之韵”中受到语文丰富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在浓浓的“文化之韵”中享受文化的浸润。“四韵融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2.以具体文本为依据,强调“重点韵”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和规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教学。“韵味”语文教学中的“四韵”并非面面俱到,也不是平均用力,而应立足语文本质的特点,并根据年级的特点和文本的特点,确定课堂中散发的“重点韵”,从而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的素养。

    3.以“体悟”为关键点,强调“学生主动建构”

    “韵味”语文教学,立足于“体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即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咀嚼中、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去体验和品味,去感悟和鉴赏作品,主动建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语感和美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优雅的文化气质,让学生真正形成素养。

    二、“韵味”语文的操作策略

    (一)涵泳言语之味

    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善于发掘并抓住言语训练点,通过咬文嚼字,细细品味,感受言语的韵味,涵泳出“言语味”,使课堂上充盈着“言语之韵”。

    1.揣摩比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揣摩比较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赏析,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语言的奥妙。

    如《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师若抓住文中的六个“剪”字进行揣摩,可更好领会言语的独特韵味。如果把课文文字:“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改为“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在剪。”进行比较,发现原来的句子连用了六个“剪”字,是排比句,很生动,让人感到姥姥一直都在剪,也感到姥姥很喜欢剪纸,剪得也很厉害,这样对姥姥剪纸印象特别深。之后,引导学生用感情朗读,品读这一组短语,可让眼前有画面感,耳旁有韵律感,言语的独特和美妙的韵味弥漫着课堂,浸染着学生的心灵。

    2.关注留白

    课文留白如电影中的空镜头,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课文中的这些“留白”,创造性地让学生进行“补白”,丰富和拓展文本的内涵和意蕴,让语文课堂流淌着浓浓的言语之韵。如《穷人》一文,对主人公桑娜有一段经典的人物内心描写,连用了五个省略号,教学时让学生仔细揣摩五个经典的省略号的留白。学生在对这五个省略号仔细体味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桑娜的仁爱、善良,准确地把握了人物鲜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理解了这些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及其带给读者的深远意味。

    3.情感朗读

    “语文课的美,是潜伏在语言深处的韵味”,而要将这种美的韵味从语言深处挖掘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4]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朗读,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有声化,以读代讲,以声传情,读出韵味。如教学《长相思》一文時,可将语言文字的美通过教师引导,并用情感朗读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加韵味十足,回味无穷。

    “请闭上眼睛,跟随我的朗读一同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听着老师的的朗读,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之后,教师深情范读,学生想象出一个个画面——“夜深辗转难眠” “低头思乡叹气”“孤独仰望明月”。之后,教师又让学生移情回忆想象:“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呢?”在音乐中让学生想象,交流表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配乐朗读。

    教师:“长相思呀,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次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1]27教师如此这般引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更能使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破译诗人的心灵密码,更淋漓地展示了词的“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含蓄朦胧之美,感受到诗词的言外之韵。

    另外,教师还可教给学生其他涵泳言语的方法,如把握关键词语,结合修辞方法,联系作者实际,等等,创设更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味中味”,也可体味出语言文字的“味外味”,让整个语文课堂体现言语的韵味,让人沉浸,令人回味。

    (二)激活思维之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在阅读理解中,还是在语言表达中,都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撑。语文教学中,要关注语言的形象思维,关注作者的逻辑思维,激活学生思维之流,让课堂荡漾着思维的波涛,回响着“思维之韵”。

    1.多策略促言语形象思维

    语文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和一般记叙文阅读、写作时的思维活动。[3]144因此,教学时,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运用多种策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形象思维;可音乐渲染,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可通过观察练习写作,培养发展言语形象思维的独创性;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想,唤起有关意象,展开有目的、系统的形象分析和综合活动;可从省略号着手,引导学生想象补白,激发创造性言语形象思维的培育……

    2.多角度促写作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的培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教学生形成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能力。[3]201在语文教学中,抽象思维的培育主要指向逻辑思维,这就要求语文教学时,要立足文本,多角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去分析、理解、判断和综合等,从而发展逻辑思维。具体做法有:比较文字的异同、品味语言的意义、分析文本的结构、体验作者的情感、探寻文本的内涵、归纳作者的写作主旨等。如《桂林山水》一课,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明确课文整个结构是总分关系,中间两段又是并列的关系,这是作者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题材所作的组织安排。如此,让学生明白了作者写文章的逻辑思维,掌握了此种写法,使学生今后写作时也能运用此种逻辑思维去谋篇布局。

    3.多训练促言语直觉思维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只要遇到一个问题,几乎都存在着凭借直觉或灵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所以,同样一个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可能用分析思维去解决,而在学生知识经验丰富的情况下,或在某种特定的情境或要求下,可凭借直觉或灵感思维解决。[3]303可见,要积极引导学生多积累,多训练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直觉思维的发展。训练方式常见的有: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即时作答,快速思维,快速组织语言;课堂讨论,促使学生直觉地思考,并在彼此的交流或教师的启发下激起某种灵感;即兴演讲,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凭借直觉和灵感极速思考并言之有理;课堂辩论,既要申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又要对对方的发言作出快速的反应,并很快形成自己的对策,更容易激起学生的直觉和灵感;智力竞赛,即时作答或抢答,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即兴咏物,组织学生观察景物时,要求以所观察的景物为对象,当场吟诗作文,要求快速思维,凭借直觉和灵感思考,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三)领略审美之趣

    “文学的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审美能力。”[1]97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入美的宫殿,让他们透过文本去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1.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教学中,首先,可引导学生推敲传神的词语。如推敲《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仅体会出“绿”的使动用法,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既让人见到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呈现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这样通过推敲传神的词语,来引导学生琢磨,从中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其次,可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句子。如推敲《匆匆》中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不仅体会到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绘春景,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从而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不由得随作者去展开深深的思考,也使学生在品味和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2.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的比较,体会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强烈的形象对比,使得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学生心中,这样,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长江边,杨柳依依,鲜花芬芳,波涛滚滚东流,一叶扁舟漂向水天相接的地方,越行越远,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

    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美、在多元理解中体味立意美……

    (四)浸潤文化之蕴

    语文教材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达着生活气息,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充分挖掘文本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在富有文化之蕴的课堂中得到浸润,从而提升文化涵养。

    1.在品味语言中浸润

    当作者感情奔涌时才能文思如泉,运用文学形成作品;读者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作品,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被作者的情所打动。因此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语感的培养,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对挚友深厚的情谊;“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用富于情感的双关语来描写若有若无的“春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品味语言文字,我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感悟到文化的多彩和厚重。

    2.在感受形象中浸润

    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从而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慈母情深》中的母亲,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善解人意,深爱孩子,她的形象是中国母亲的缩影。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讲解中国母亲身上的传统美德,结合《游子吟》等歌颂母爱的经典作品,去深入体会中国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感悟深沉的母爱。

    3.在体味情感中浸润

    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如《梅花魂》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北京的春节》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情感,体味文化意蕴。

    除此之外,还可在个性阅读中得到浸润,在品味插图中得到浸润……

    韵味,是语文课堂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美,是语文课堂给人的总体感觉。“韵味”语文,从表层看,品读的是语言文字;从中层看,体味的是情感和形象,发展的是思维;从深层看,传承的是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和文化。“韵味”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韵味”语文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的永恒追求。

    [参 考 文 献]

    [1]叶燕芬.语文教育的审美视野[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2]李海霖.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4]才仁旦周.酿造语文韵味 回归教学本色[J].青年教育,2010(3).

    (责任编辑:武 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