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
范文 | 王丽霞 摘 要:在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将重点放置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上。朗读教学能够实现听说读写的联动,并且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为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主要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对策 在小学阶段开展语文教学,要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朗读能力一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着力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引导,让学生通过朗读形成更为深刻的知识记忆,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这一模块,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理念及方法上做出调整,同时意识到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质量。 一、当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朗读教学形式并没有遵循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朗读教学需要学生踊跃参与其中,然而很多教师却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偏向上课讲解,在黑板上将课本的内容罗列出来,学生在下面听,朗读只是走形式,而且这种课堂氛围也非常严肃,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所在,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1]。单向的单调教学形式反过来也会抑制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愿意开口朗读,也体会不到朗读的乐趣。 (二)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学校所开展的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会带领学生诵读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分段、逐段讲解。由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的教学方法实际上要和学生独立朗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既有齐读的机会,也能够通过独立朗诵完成自主探究学习。很多教师有意忽略了独立朗诵,导致朗读学习只是流于表面,不具备较强的目的性。落后的教学形式也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语文教学质量。 (三)缺乏朗读指导 很多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并不会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反而会选择一些本身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单独朗诵。这种教学方法表面上看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时间,但却剥夺了学生个体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机会。教师也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朗诵情况进行对应讲解,尤其缺少对学生朗诵习惯的培养。如果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朗诵方法的话,学生在朗诵时就不知道如何完成学习。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很多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朗诵的重要性所在,在课堂中也会留给朗读更多的课时安排,但是一些教师缺乏朗读教育的目的性,仅仅将朗诵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完成,学生也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2]。学生朗读结束之后,教师实际上要给予学生明確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的方向,而且学生自己在朗诵的过程中也要融入思考,体会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主要思想感情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果学生和教师都缺乏明确的朗读目的,朗诵指导不足的话,则会直接降低朗诵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四)教师没有示范性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认识到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所在,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朗读教学的比重。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增加了对课时的重视,但是却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一些教师并不具备朗读教学方面的知识,自身朗读能力较弱,当学生出现朗诵方面的问题时也无法及时解决,对学生提出的朗读意见往往也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教师自身能力的缺失也会让朗读和语文教学割裂开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甚至造成朗读教学模式停滞的问题出现。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 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开口朗读课文,加深对于课本的理解,将自己对文本的认知和情感带入其中。这种阅读训练能给学生带来情感层面的强化,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悟。所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发现朗读的魅力以及乐趣所在。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为学生朗读课文,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朗读学习的兴趣。 阅读始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阅读中读又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这种由朗读所构建出的能力,也能够迁移到学生写作和说话的过程中,让学生将通过朗读获得的情感体验带入生活,从而实现活学活用[3]。例如,在教学《颐和园》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朗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读感受,在脑海中形成颐和园的美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美景的赞叹之情。学生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之后,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参观景点时都会产生相关联想,加强游览体验。教师在让学生完成朗读之后,也要向学生提问,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询问学生一些细节,如石寿山是什么颜色,或者通过列举出具体的句子让学生揣摩句子背后的情感。这些教学方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朗读学习对自身潜力的激发作用。 (二)加强教师范读,培养学生朗读技巧 小学生有较强的模仿力,看到什么就喜欢学什么,尤其是模仿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标准的示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很多教师会将示范这一教学环节交由多媒体完成,让学生聆听示范性的朗读音频或视频。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感受是不同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能够用真实的语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较视频、音频示范来说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会加强学生对文中内容的共鸣。在开展朗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范读,为学生做好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加强体会。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泛读一遍或多遍,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地体会情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朗读,更能够体会到朗读对于理解文本的重要作用。除了教师朗读之外,教师也可以让班级中善于朗读的学生进行示范,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三)优化教学方法,创建朗读情境 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切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朗读学习情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快速了解文本中的重点,并让学生掌握朗读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加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到视频内容中,对于知识的获取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认真看完视频之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故事情节,学生分享完之后,则可以正式进入文章朗读阶段[4]。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朗读时,更能够理解文章,体会中心思想,而且对于人物的性格理解也会更深刻。在朗读时也会找到窍门,将人物的情感传递出来。这种朗读情境的构建比教师进行生硬的背景铺垫更有效,而且学生也会形成更为深刻的学习印象,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地应用朗读完成学习。 (四)定期开展专项朗读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开展教学活动,树立朗读学习的目标,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朗读学习体验。开设朗读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活学活用,在朗读比赛或者朗读学习小组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强化朗读技能。例如,在课下,教师可以组织古诗朗读大赛,让学生用自己创意的形式,将古诗内容朗读演绎出来,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打分。教师也可以制定出不同的朗读教学主题,对朗读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这种朗读教学活动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到专项朗读活动中,发挥出朗读教学的作用。多元化的朗读教学活动带给学生的是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也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朗讀学习的兴趣。 (五)强化朗读教学评价 朗读教学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优势,也要让学生看到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朗读学习的信心。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可以用口头评价的形式推进,也可以用书面评价加强评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5]。除了教师要给予学生评价之外,学生之间也可以采用互评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教师要重视朗读评价这一模块,让学生不断获得进步,而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运用评价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朗诵水平和语文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进行更加科学的教学布局,提高朗读教学所占的比重,并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师也要认识到,朗读训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知识储备,促进个体成长与发展。朗读教学在内容上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不能脱离生活,教师要在教学形式以及后续活动安排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朗读、学会朗读。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能力素养,强化自身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朗读作为基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增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2):46-47. [2]韦爱萍.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25):123. [3]林志绍.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8(7):77. [4]王四宝.新课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1. [5]胡茜.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外交流,2018(37):278-27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