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时代英语学习自我技术的培养
范文

    齐雁飞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下,英语学习者完全可以依据自身学习英语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从自我的经验出发构建自我英语学习技术。同时通过自我的无限客观化,对自我思想的转变进行监督,确保成为信息技术健康的“消费者”,让英语学习完全由“我”掌控。从而完成个体自我构建、自我超越的可能。最终,在享受英语学习带来乐趣的同时,英语学习者能实现英语学习主体化历程,关注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关键词]自我技术;主体化;新信息技术;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2-0125-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2.024

    “互联网 + ” 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加快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构建了全新的信息社会生态环境,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学习环境的智慧化,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丰富了汲取知识渠道。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同其它教育一样,受科举制度的影响,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这种应试教育使他们无论在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等方面都受到了限制,更无法让他们感受到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和不同文化的体验。这种“同一性”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普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服务于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更不能服务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根据“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贸易、运输、基建、金融、电商、能源、旅游、法律、科技、文化等合作领域,培养“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外语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1]。然而对于传统英语课堂而言,若要以相同的方式、进度和讲授的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培养服务于不同行业的英语人才,绝非易事。

    一、 个体生命的自主化——关注自我英语学习生态特点

    福柯晚年的 “生存美学”强调了个体与自身的关系。他认为自我没有固定的本质,是被规训权力和自我创造的产物。主体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的权力约束和主体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合力的实践[2]。 主体自我调节是福柯着力探讨的自我技术:它使个体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帮助,进行对他们的身体、灵魂、思想、行为及存在方式的操控,以此完成自我的转变,以求获得某种幸福、纯洁、智慧、完美及不朽的状态[3]。

    自我技术的前提是关注自我(concern with self),这里的关注自我绝非苏格拉底提到的关注自我,而是由福利定义的,通过关注自己,以自我经验为出发点,对真实的自己进行解读。关注自我是摆脱一切最有效的方法。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语言潜能、专业以及兴趣、经历等并非同一类型。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在上述方面的差异性。对于有着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是一个僵死的任人摆布的物体。换言之,个体构建英语学习自我技术的前提,必须是以自身潜能、机能以及认识为基础。

    (一)自身语言学习的潜能与身体机能的特征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若要对自我进行关注与培养,必须先关注自身。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要想更好的规划出英语学习的策略及侧重,必须了解自身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语言潜能,也称作语言学能,是学习外语所需要的认知素质,或是学习外语的能力倾向,它是一种固定的天资(endowment)[4],是影响外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學者Shehan把语言潜能分为3部分:听力能力(auditory ability),语言能力(linguistic ability)以及记忆能力(memory ability)[5]。上述能力的提升能够使语言学习更容易。此外,学生个体的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和个性特征(personality traits)也影响着英语学习。如发散思维型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具有优势[4];性格外向型的英语学习者更擅长英语交际,且在听说方面表现突出。反之,内向性格者更倾向于书面英语学习等。这说明了学习者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和审查,发掘自身语言学习的潜能和身体机能的特征。个体一旦了解自身的秘密,找到自身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优势,就可以依据这些信息,通过互联网选择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及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英语潜能。

    (二)自身英语学习的认知内驱动力

    任何持续性的学习皆源于学生个体的认知内驱动力(cognitive drive),即内部动机。学者Gardner 和 Lambert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即通过语言达到某个目的,如找到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成就心中未来的自我;二是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即了解和融入目标语文化[4]。个体可以通过对处于认知客体地位的主体选定不同视角,做出较为客观、有效、合理地评判及定位来实现自我认知[6]。并通过对自我目标的定位,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内在潜力及行动热情,自觉、自愿地在自我学习动机的驱动下,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满足自身英语学习的发展需求。

    总之,学习者应以关注自己的灵魂为导向,解读内在思想,聆听自己内心理性的声音。一旦发现了自身语言学习的潜能与身体机能的特征,认识并了解自身英语学习的认知内驱动力,便可依据自身特点和学习英语的兴趣、意愿、需求及未来职业规划等需要制订学习计划。通过互联网和智能设备,随时随地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调整个体行为,主动地、自发地将英语学习从想学引向好学、乐学的自学道路。

    二、个体生命的个性化——给予自身“个性化”英语教育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从未停止改革的脚步,但至今仍然存在一些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是中国教育受科举制度的影响,片面追求分数;二是人口众多带来了教育师资匮乏与投资不足等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是许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结构相对固定,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普遍存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及重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测评机制等问题;二是依据中国儒家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思想,学生对于知识渊博的老师是绝对服从,舍弃了自我(self-renunciation),屈从于教师,变得顺从、听话。但这种顺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牺牲,意味着教师禁固了学生的思维。

    福柯认为“限制不是作为一个从外界强加给人的限定,(因为人有历史性),而是作为一个根本的限制,它只依赖于作为事实的自我存在,开辟了所有具体限制的肯定性”[7]。学者皮亚杰和波兰尼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也表明,知识是个体主动构建的结果,主体是可以摆脱客体牵制,以自我提升的需求为基础,对自我的知识体系进行主动的构建。学者Benson和 Voller更是强调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够摆脱单调、重复的教育方式的能力[8]。在信息化时代,科技为我们摆脱教育限制和束缚(off- limits)提供了可能。作为 “数字原住民”的学习者是完完全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来完善学习策略和方法,摆脱这样或那样的自身发展限制,随时随地体验到个性化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创新都是以传统为基础,并对其发起挑战,从而完成超越。因此,学习领域的对抗,最终以创新型为胜利者,不管是对于教育权力还是学生个体而言,都是利大于弊。

    三、个体生命的主体化——构建自身英语学习知识体系

    大学英语教师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权威选择教授内容,学生(没有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但很多英语教师,他们教授的内容更多的是来自于其他教学经验,缺乏提炼,而绝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尤其在较重的科研压力下,英语教师为应付教学压力,导致了备课内容多年反复使用,使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要求脱节,也与学生发展需求极不相称。此外,一对一针对性教育,目前还无法在我国实施,在我国“量体裁衣”式的英语教育方式方法尚未普及。

    在这种不协调的状况下,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媒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我英语学习进行教育和创造(seleducation and selfcreation),建立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国际上的名牌高校,如美国耶鲁、哈佛、北大、清华等大学,都把自己的课程上传到网络。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大学,截至2010年已把学校全部33个学科2000多门课程的讲课内容制作成了网络课件,并上传到互联网上,全世界的大学可以免费共享[9]。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支撑, 构建“在线课程SPOC + 慕课MOOC + 翻转课堂” 的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和基于“微信+QQ + 移动网络” 的多元互动学习环境,有益于学生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英语学习。

    四、个体生命的理性化——拥有英语学习教育哲学观

    个人教育哲学(personal philosophy of education)是指作为个人信仰或价值标准而存在的教育信条。一个人只要有思想、思维能力,并与教育发生联系,那么他就有相应的教育观念和意向[10]。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学生个体如果具备个人教育哲学,就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使英语学习具有方向性。

    第一,在英语课堂实践中,英语教师的个性、课堂风格不尽相同,学生个体亦有诸多差异。例如,有些教育者崇尚毕达哥拉斯的寂静的文化与聆听的艺术,要求学生必须在5年时间里保持安静。他们在课堂上既不回答回题,也不能主动发言。许多教育者认为这是获取真理的积极条件,是一场寂静的飨宴[3]。但静思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却无所适从,他们认为学问就是边“学”边“问”,柏拉图提倡的对话艺术的培养才能使他们探究万物真相。以上这种僵局,如果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必定成为学习道路上的阻碍。故而,任何学习都需要个体行为的调整来匹配,而这种调整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掌握上,也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换言之,学生个体的个人教育哲学观,不仅能引导个体客观地去评判周围的事和人(包括任课教师),在面对自我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问题时,也能够指导其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即教育的“线上化”,使受教育者都能通过互联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富余媒体资源如果配置不当,丰富的视觉信息很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11]。据统计,大学生几乎都拥有数字设备,但面对多种多样丰富的媒体资源,大学生更多地利用这些设备进行社交与娱乐,真正用于学习的并不多。甚至出现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电脑游戏、网络视频、小说等现象,使其沦为技术工具的奴隶,难以专注学习。此时拥有个人教育哲学观的学习者,完全可以借助自我教育信条与之抗衡,通过认知理智地将观念升华到内心的觉悟,继而影响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强迫自己专注,戒除惰性,并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提炼,戒除网络带来的各种诱惑。通过自我审视与质疑,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切干扰学习的念头涤除干净,引导自我规范、有效、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汲取所需英语知识,解决英语实际问题,成为信息技术健康的消费者、生产者及创造者。

    五、个体生存的美学化——享受英语学习,具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育填鸭式教学和背诵式学习两种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工具性学习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习者的思想、束缚了思维、物化了学生个体。加之以传授为主内化不足,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但往往缺乏较深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人文素养(good humanistic quality)。

    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赋予受教育者精神素养和技术素养,使教育对象个人价值(individual values)不断提升或增值的过程[11]。因此,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真正意义上的个体不能局限于分数需求和生活需求变得技能化、职业化。英语知识及生存技能是教育给予受教育者最低层次的价值。英语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换言之,英語学习不仅要提升学生个体发展价值,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价值。所以,英语学习者必须全面健康发展:一方面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及中外文化知识外,还应具备人文性,包括真诚、友善、包容、顽强的人格;另一方面要能够融入不同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还能够享受英语学习,具有人文底蕴、国际视野及责任担当。总之,将英语学习者培养成为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性品质的人,才是英语教育的真正目的,也是英语教育精神层次的价值。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下,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结构[12]。未来的教育必将是教师与信息技术协同共存的时代,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应与信息技术各发挥所长,抛开“普罗克拉斯提斯”式的教育观念,将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化、个性化英语教学生态环境[13]。学习者也应像福柯呼吁的那样,以自我作为认识对象,试图运用自我技术达到自我关注、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改造、自我构建及自我超越,从而成为自己的主宰,避免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并在享受英语学习乐趣的同时,将自身培养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所需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进而,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董晓波.“一带一路”建设中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2017-10-23.

    [2]Michel Foucault,佘碧平译.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356.

    [3]Michel Foucault,汪民安编.自我技术[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4+78.

    [4]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33+149+164.

    [5]Shehan, P.A.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67.

    [6]张元,李洁.论自我认知的实现途径[J].理论界,2012(7):104-106.

    [7]James D.Marshall.Michel Foucault: Personal Autonomy and Education[M].于伟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7.

    [8]Benson P & Voller P.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London: Longman,1997:143.

    [9]蔡基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语界,2012(1):69-76.

    [10]王坤庆,岳伟.教育哲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

    [11]高媛等.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认知负荷问题[J].开放教育研究,2017(1): 56-64.

    [1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

    [13]郭乃照.个体化英语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85-87.

    (责任编辑:宇美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