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学地理学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
范文 | 张晓梅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有些具有鲜明的地理色彩,可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教学。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丰富小学生的地理、自然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状物抒情的地理性。 关键词:文学地理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文学地理学主要研究文学与地理的互动关系,可从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意象、景观、语言等层面进行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选编的古诗词中,有些带有鲜明的地理色彩,呈现了中国文学与中国地理的密切关系。对此,可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教学,从地理景观及地理意象两个角度揭示古诗词的主题、情感、修辞手法等,使小学生能够明确认知古诗词状物抒情的“地理”环境,以及“地理”对状物抒情的重要影响。 一、从“地理”角度呈现古诗词中“景物”的地理特征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从古诗词中的地名及地理位置入手,讲解古诗词所述景物的地理位置、景物的地方物候特征,使小学生明白古诗词状物抒情的具体地理“时空”。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了春季“夜雨”的特征,抒发了对春雨催发万物的喜爱之情,但如果不从文学地理角度进行讲解,就可能被阐释成超越“时空”的一篇诗作。从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来看,这首诗描写的是成都春天夜雨时的情状,是杜甫在四川成都生活期间所写的一首诗作。这首诗前四句描写的是春雨的“共性”,后四句就转向描写成都春天夜雨的情状,雨时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后是“花重锦官城”,呈现了成都春雨“独特”的地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这首诗的“地理”特征,使学生明白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中国南北两地“春雨”情状存在差异,而这首诗描绘的成都春雨情状是“云俱黑”,显示了该地春雨的云层厚及雨量丰的特点。教师还应根据杜甫的个人传记,指出这首诗写作地点是成都,是杜甫从“关中”来到成都生活时所写,此时诗人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畔,因亲事农耕而对春雨有了深切体验,抒发了对春雨的喜爱及在成都生活的愉悦心情。 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更带有鲜明的地理色彩及地理特点。从诗中“白帝城”和“江陵”两个地名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乘船穿越“三峡”的感受。“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江陵”为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落差影响,从长江上游乘船“顺流”而下非常轻快,为此作者写出了名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这两个地名入手,讲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阶梯”特点,让学生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反映的地理要素。不仅如此,教师也应从“白帝城”和“江陵”的地理位置出发,引导学生推知这首诗描述的是穿越长江“三峡”的情景。 再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也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从首句“远上黄河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可知,这首诗所写应为黄河源头的西部地区;从尾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可知,它所指的是河西走廊边塞之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万仞山”地貌及“一片孤城”景观,推知它所描绘的是河西走廊边塞地区的景物,引导学生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明白该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及军事要塞。因此,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该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受。这种感受有人认为表达了戍边士卒的悲凉感,有人认为婉讽了君恩不及边塞的内外差别,还有人认为象征唐代中原王朝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外使”关系。 可见,从地理学角度教学古诗词,可使小学生明确认识古诗词状物抒情的地理对象、古诗词中“景物”及“景观”的地理特征及地方物候特征,也可使小学生初步感知到诗词“状物”的特点及要求,即要“切近”景物的地方“物候”特点。比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野径云俱黑”,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王之涣《凉州词》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及“春风不度玉门关”,都真切描绘了地域风景的地理特性。 二、从地理角度揭示古诗词抒情“意象”的情感内蕴 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古诗词教学,还应从古诗词中抒情“意象”入手,解释诗词“意象”内蕴的地理特征及情感内涵,使小学生了解及认识诗词“意象”与地理风物间的密切关系。 例如,《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就属于长江三峡独特的地理“意象”。自古以来,途经长江三峡的行者都对三峡两岸猿声印象深刻,或借它衬托三峡旅程的艰辛,或借它抒发人生离别的悲苦。郦道元《三峡》就曾描绘“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王昌龄《卢溪别人》也描绘“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李白《早发白帝城》也借“猿声”突出长江旅程的“地理”色彩,既呈现三峡与两岸“猿声”间的自然关系,又反衬自己“遇赦”返归中原的欣喜之情。 另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也用“羌笛”和“玉门关”两个地理意象进行抒情。“羌笛”是西域少数民族羌族的传统乐器,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因演奏形式简单而成为戍边士卒排遣寂寞情绪的乐器。“羌笛”作为文学意象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王之涣也以它强化“边塞”的色彩及特征。对于《凉州词》中的“羌笛”意象,有人认为指戍边士卒的思乡心理,有人认为指西域少数民族。“玉门关”也为文学地理意象,即实指河西走廊末端的重要军事关隘,又象征唐代人“希望与失望”“乐观与痛苦”等复杂情感。 再如,汉乐府南朝民歌《江南》的“采莲”意象,也具有鲜明的江南地理色彩及江南人文气息。这首南朝民歌抒发的是良辰美景、行乐及时的快意,描绘的“采莲”情状带有浓郁的“江南”地域特征。这里降水充沛、地势低平,成为江河湖泊密布的富庶的鱼米之乡,所以《江南》描绘的采莲情状,才有“莲叶何田田”的茂盛,才有“鱼戏莲叶间”的自由及惬意。江南“形胜”的优越地理条件,也形成江南“重情”“重形”的审美文化,使《江南》中的“采莲”带有双关意义,既表现了江南自然景物的丰茂和劳作的自由快意,又抒发了江南男女对男欢女爱的人文心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古诗词中的“意象”,带有鲜明的地理属性及地域文化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感知及认识意象内蕴的地理性及地域文化,感悟及了解文学意象与地理、情感与地理风物的密切关系。 结语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不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诗眼法”“吟诵法”“情境法”“审美法”等,但文学地理学也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中,有不少都带有鲜明的地理色彩,可从诗词中的地名、地理风物及地理意象等角度進行教学,将诗词内容主题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地理“时空”,可使小学生认识古诗词状物抒情的修辞成因,了解文学与地理风物的表现关系。不仅如此,它还可丰富小学生的地理知识、自然知识、物候知识、历史知识等,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可调动及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运用文学地理学进行古诗词教学,还应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将地理风物、地图等以“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感受及认识地理位置、地理风貌及人文地理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内容、情感及修辞手法。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石云涛.唐诗中的玉门关意象\[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