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教起于学学源于问
范文

    汤多宽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入问题化教学,会使课堂更有趣、更有效、更有味,因为“教起于学,学源于问”。建构“问题链”,巧设“问题境”,培育“问题树”,开展问题化教学,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长”起来,引导学生掌握动态的、鲜活的知识,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问题链 问题境 问题树

    随着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普及,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较之以往教材,新的教材容量更大,理论性更强,课堂教学尺度难以把握。我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已达30年,目睹了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发展历程。经验告诉我,面对新时代、新课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穿新鞋、走新路,边教边学,边学边思,开展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问题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问题链,呈现知识脉络,在学生心中培育具有鲜活生命的“问题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入问题化教学,会使课堂更有趣、更有效、更有味,因为“教起于学,学源于问”。

    一、巧设“问题境”——让知识“动”起来

    “问题境”是问题与情境的有机融合,是根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感悟道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问题境”的设置一定要具有时效性、趣味性和引导功能。时效性,就是“问题境”的设置应选取近期国内外重大、热门话题或新闻;趣味性,就是“问题境”的设置要真实且贴近学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时,学生对学习会更有兴趣,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越贴近生活,特别是越贴近学生生活,就越容易引发學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知识的迁移和思想的重塑;引导功能,就是“问题境”的创设要有一定的内涵、寓意,做到切题,有针对性,最好充满正能量,具有引导、示范功能。巧妙设置“问题境”,把材料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发现和捕捉到材料和书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问题境”就成为学生生活和书本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动”态的知识。

    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相关内容时,可以充分运用并拓展教材第29页“探究与分享”专栏关于“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话题,因为“红灯停,绿灯行”是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自觉遵守的规则。首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进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第29页三个同学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思考五个问题:①“闯红灯”是违法行为吗?为什么?②你能说说“闯红灯”有哪些危害吗?③“闯红灯”有危害,为什么还有人敢闯?④如果你看到有同学“闯红灯”,你应该怎么做?⑤如何才能解决“闯红灯”这个问题?当这一系列问题明晰了,“自己和他人如何携起手来共同维护规则”就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动。

    二、建构“问题链”——让知识“活”起来

    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相比较,知识点设置密而散,逻辑性不明显。其实,只要我们思政课老师本着“边教边学”的态度,深入学习研究,就会发现教材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分散的甚至是零碎的知识点,当我们引导学生从一课、一个单元、一本书的高度来看教材时,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隐形逻辑关系。这就是说,老师要通过现实鲜活生动的案例,运用多媒体展现,按照逻辑顺序设计系列问题,建构“问题链”,呈现思维导图。

    建构“问题链”也就是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相关问题相碰撞,在问题的解决中,探究问题与问题的联系,知识与知识的逻辑,并且在建构“问题链”的过程中生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从而让知识“活”起来。例如,我们在学习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享受学习”相关内容时,在同学们预习的基础上,我请同学们首先观看了视频《成语故事——〈悬梁刺股〉》,进而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讨论、交流:①“悬梁刺股”痛吗?②东汉时期的孙敬和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什么要这样做?③请你给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孙敬和苏秦。④你是如何看待“悬梁刺股”的?⑤你在学习上有什么困扰?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这样,让同学们分别以“你、我、他(她)”的身份参与相关内容的分析讨论,明晰原因,探究做法。老师不是简单地说教,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而是有滋有味地在品味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在心中自然而然地建构一个关于“学习”知识的“问题链”。

    三、培育“问题树”——让知识“长”起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来预设问题,师生共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知道”出课堂。其实,这是在培养“知道分子”,这种表面上“默契”的课堂丢失了学生主动创新的灵魂。事实上,教师要紧扣、顺延教材知识体系,把握、掌控问题脉络。只有让学生有“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号”走出课堂,在心中形成不断生长的“问题树”,这才是真正的好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共同培育“问题树”。我们知道,树木有根、有干、有枝、有叶。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育“问题树”就是把一框、一课乃至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突出重点、难点)描绘成一幅正在成长中的树状图。其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问题树”是立体、动态的,而非扁平、静态的知识结构图。

    比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关心国家发展”相关内容时,我们巧设“问题境”(呈现学生家乡的变化和国家的成就),建构“问题链”(①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②我国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③国家正在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课堂教学到此没有结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心中培育一棵“问题树”(要点明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即树根部分:我国为什么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树干部分:怎样看待我国的发展?拓展部分: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树”让学生带着预习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拓展问题走出课堂,激发探究兴趣,使思考永不停止。

    我们经常告诫学生:“学问学问,勤学好问。”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要明白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相长”的教学原理。尽管教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不断的变化,但我们要边教边学,边学边问,紧紧围绕教材主干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建构“问题链”,巧设“问题境”,培育“问题树”,开展问题化教学,让知识“活”起来、“动”起来、“长”起来,引导学生掌握动态的、鲜活的知识,由此及彼,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彭玉斌.道德与法治慧教学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王静.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堂教学转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9.

    [3]邹德胜,万玉梅.学生立场:从课堂问题到问题课堂的嬗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9).

    [4]谢云.幸福教师五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马志国.好老师读心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