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呵呵”的语义演变及其演变机制探讨 |
范文 | 内容摘要:“呵呵”是日常口语或网络用语中的热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用法,在语义上从单纯地模拟笑声演变为可以表示多种主观情绪,最后固化成以表示消极情绪为主。本文基于语用学,以分析引发语言演变的语言内部机制为主,辅之以讨论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对语言演变的影响,探讨引起“呵呵”语义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呵呵” 语义演变 语用功能 演变机制 “呵呵”是现代汉语拟声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句子中多独立成句或充当状语修饰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象声词,形容笑声。”“呵呵”并非为现代汉语所独有,《集韵》博雅:“呵呵,笑也。”证明“呵呵”一词在古代就早已有之。随着使用范围的拓宽,目前在日常口语或网络用语中,“呵呵”一词逐渐从模拟笑声的拟声词中偏离,演变为可以表达说话人各种情绪或情感的话语标记词,甚至还出现了作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用法。 关于“呵呵”的讨论多建立在语用层面,探讨“呵呵”的语用交际功能及语义演变背后的规律和机制。“呵呵”在网络会话中或口语中的使用呈现开放性的状态,且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其自身的词性和语义层面也在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引发“呵呵”语义范围从扩大到缩小的因素,以对“呵呵”一词的语义演变机制做进一步的阐释。 沈家煊(2004)指出,语言演变源自语言的使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用原则支配下的在线交谈是语义演变最重要的动因①。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视角,基于“呵呵”的语义演变实例,从语用学的角度思考“呵呵”语义演变的机制。因为“呵呵”主要作为日常口语或网络用语使用,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北京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MLC)等语料库,少量来自网络文本搜集。 1.“呵呵”的语义演变及其语用功能概括 “呵呵”的功能变化及语义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作为拟声词、能够表示各种情绪的话语标记词、作为动词或形容词。 1.1“呵呵”作为拟声词 “呵呵”作为拟声词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不哭,直言‘呵呵……大笑而去”。此后,在古代诗文中,“呵呵”也常作为拟声词出现,如: (1)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唐·韦庄《天仙子》) (2)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宋·苏轼《与鲜于子骏》) 现代汉语中,“呵呵”作为拟声词出现,主要表示说话人开心的状态,具有以示友好的功能,如: (3)—有观众告诉我们您是“活雷锋”。 —呵呵! 少数情况下,“呵呵”作为拟声词,也可以用以指代说话人冷笑的声音,如: (4)—老人说:“看我怎么来修理你!” —“你不是在睡觉吗?”我说。 —“呵呵,”老人冷笑道:“自作聪明的小子。” 1.2“呵呵”作为话语标记词 冉永平(2000)指出,话语标记词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传递的不是命题意义或语义意义,不构成话语的语义内容,而是为话语理解提供信息标记,对话语理解起引导作用②。“呵呵”作为话语标记词,其语义开始偏离表示笑声,能够承载说话人的多种情绪,语用功能也更为丰富。根据“呵呵”在话语结构中出现的位置,可作如下分类。 “呵呵”单独出现时,相当于应答语,单独成句: (5)—北京附近你听说过有一个成吉思汗陵吗? —呵呵。 —“我听说的跟我去过的总共有四座,都是用水泥塔的……” 对方说的是一个问句,说话人本应回答“听说过”或者“没听说过”,但在这里说话人没有正面回答对方的提问,而是以“呵呵”的单独使用作为应答,违背了Grice在会话合作原则中提出的量的准则,即说话人所说的话应当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但为了让会话能够继续下去,又要遵守礼貌原则,必须对会话对方作出回应,所以说话人选择“呵呵”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在这里,“呵呵”相当于应答语,只是对会话对方话轮的一个应答,没有实际的意义。 有时,在面对一些敏感或尖锐的问话时,说话人也可以灵活运用“呵呵”来作为应答语以躲避问话,传达不愿或不能直接回答对方问题的言外之意,又不违背礼貌原則,如: (6)—我看这孩子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倒不如让他去学一门手艺。 —呵呵。 从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看,这里说话人以“呵呵”回应会话对方,采用的是负面礼貌策略,说话人不愿直面回答对方的问话,便委婉地用“呵呵”回避答案,但又不直接拒绝回答以防威胁对方面子。虽然“呵呵”在这里违背了Grice的合作原则,且无实际的意义,但却起到了说话人想要回避这一话题的语用效果。在对话过程中,如果对方领会到了说话人不想回答的言外之意,就会放弃这个话题,选择另外一个话题让会话继续下去。因此,“呵呵”在会话结构中单独出现,还可以标记一个话题的结束。如果对方没有领会到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或即使领会到了也故意继续将话题继续下去,则会造成会话双方的尴尬。 “呵呵”不单独出现时,可分为在话轮首、话轮中、话轮尾这三种情况。 “呵呵”放在话轮首,针对会话对方的回答,可以缓和会话气氛或委婉拒绝;也可用于回复对方,营造轻松气氛: (7)—今天天气真好! —呵呵,是啊,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今天终于晴了。 除此之外,“呵呵”置于话轮首,还具有抢夺话轮的作用,打断正在说话人的话,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情况多是会话双方持不同意见。 “呵呵”出现在话轮中,多用于维持交际,充当衔接语,连接上下话语,表示说话人的停顿思考;还可作为开启新旧话题过渡的标记,预示着说话人想要结束上一个话题,开启下一个新话题,“呵呵”的使用让话题的转换更为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在同一个话语结构中,“呵呵”前后的两个小句表示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如: (8)能为大家服务,我们就挺高兴的。呵呵。我们的口号是:奥运有我们,我们愿意做奉献。 “呵呵”出现在话轮尾,多是作为说话人结束话轮的标记,预示说话一方的会话结束,舒缓会话的气氛: (9)—现在不早了,记得早点回去。 —好的,呵呵。 也常带有说话人的自嘲,或对事件的调侃: (10)谁愿意进来,我真的是傻到一定境界了,呵呵。 通过上文的梳理可以发现,“呵呵”能够增强语用效果,在语义上具备积极和消极两种对立的感情意义。 从表示笑声的拟声词开始发展,作为标记词时,“呵呵”首先是表示开心、喜悦等积极感情的。卜源、苏新春(2011)认为,人的感情是非常细腻复杂的,各种不同的笑声被摹拟为书面表达后也表示着不同或不尽相同的感情③,因此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往往会根据交际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追求不同的交际效果。较之“哈哈”等词语而言,“呵呵”的语义量级较低,这也成为“呵呵”从表示积极的情绪转变为表示敷衍、应付、想要结束聊天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 (11)—在吗? —呵呵。 —忙不? —呵呵。 在对话过程中,虽然说话人出于礼貌原则而回复对方,但以“呵呵”回复,不免带有敷衍意味。在日常口语或网络语言中发现,“呵呵”表示无奈、嘲讽的用法不断增多,其贬义的语义开始成为主要用法: (12)他想到这里,就自家嘲笑起自家来:“呵呵,你也被日本人的社会主义感染了。” (13)呵呵,我并不屑于这个称号。 霍永寿(2005)曾指出,话语标记词对言语行为的施事语力具有强化或弱化的作用④,在这里,“呵呵”就属于强化语力的话语标记,说话人使用“呵呵”都主要用于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不满情绪,以“呵呵”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态度,强化语力。 1.3作为动词或形容词 “呵呵”还可作为动词或形容词使用,在句子中充当谓语。使用“呵呵”作谓语,常常是说话人出于委婉的心态,不明说自己的消极态度。 用作动词的“呵呵”,其语义是在作为话语标记词时,表示受话人内心的不满情绪和对事情的无奈或嘲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可用作不及物动词: (14)今天有个老爷们在地铁上讨论广州和北京,说北京工资水平低于广州我就呵呵了。 用作及物动词时,常以“呵呵他一脸”的形式出现: (15)对于那些在出租车上抽烟的真想呵呵他一脸。 在这里,“呵呵”不表示一个实际的动作;“呵呵”的对象“他一脸”也不具体专指,还可指抽象的事;也不表示真的作出实质性行为,只是借这一结构来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情绪或消极态度。 除了动词之外,还发现了一例用作形容词的情况,表示对描述对象的贬义: (16)我就喜欢蓝色蓝得没有一点儿渣,果断纽约的天空更漂亮,广州的就呵呵了。 2.“呵呵”语义演变机制的探讨 语言演变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宏观角度寻找引起语言演变的外部条件,如语言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个人行为或个人心理等;二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引起语言演变的语言内部机制。 Austin在言语行为理论中,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发声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在“呵呵”作为拟声词时,“呵呵”在日常口语中仅仅表示笑声,没有以言行事的言外行为,如: (17)听到别人对他的赞美,他呵呵地笑了起来。 实施言外行为是以发声行为为前提的,呵呵从拟声词到话语标记、动词或形容词的过渡,即属于言语行为中发声行为到言外行为的过渡,是从言语到言语行为的过程。李明(2004)在论述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这一过程发生的词义演变时,以“嘘”为例阐释了“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对词义的改变: (18)大家把他嘘下去了。⑤ 李明解释道,“嘘”本是拟声词,但在这里“嘘”不仅是发声行为,而且是“以言行事”,大家通过发“嘘”声赶他下台,“嘘”实现的是以言行事的意义。 同理,“呵呵”本是拟声词,但发展为话语标记词之后,说话人发出“呵呵”的声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發声行为,而是借这一发声行为来表示说话人对会话对方或会话谈论的事件内容的主观态度或情感;发展为动词或形容词,说话人使用“呵呵”以言行事的目的则更为明显了,说话人通过说出“呵呵”来评论或嘲讽会话中所谈论的对象。 “呵呵”语义的引申和扩大,可以从“主观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沈家煊(2004)定义“主观化”为:词语由表述客观事态变为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心态,包括说话人的视角、认识、情感等⑥。“呵呵”的语义从一开始表示说话人笑声的客观事实,转变为表示说话人的各种情绪,发生了主观化的过程。说话人将原本用于模拟笑声的“呵呵”所表示的积极含义主观赋予在“呵呵”一词上,使得“呵呵”能够表示说话人平和、积极的情绪或缓和会话气氛的态度。 在作为拟声词时,区别于其他表示笑意的拟声词,“呵呵”的语义量级是较低的,导致在语义上偏离原本所属的积极范围,而转向中立甚至反向的语义层级,这为“呵呵”能够引申出贬义、消极的情感意义创造了基本条件。 更主要的是,“呵呵”一词的贬义语义是通过违背Zipf基于Grice会话合作原则而提出的尽力原则而产生的。在尽力原则下,说话人本应说出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为听话人提供尽量多的信息;但是说话人只说了“呵呵”,没有提供额外的信息,违背了尽力原则;说话人明知违背尽力原则也不提供额外的信息,说明说话人想要结束对话,不愿继续与对方就该话题进行交谈,表明说话人不满该话题的情绪。因为说话人违背了尽力原则,在答话中没有足够的话语信息,有限的答话词语需要承载更多的言外之意,造成语言的单一化,从而丰富了词语的语义内涵,可以表示多个意思,这样就让“呵呵”扩大了语义范围。 随着语义的扩大,“呵呵”的语义集合既包括表示积极情绪的意义,也包括表示消极情绪的意义;而表示积极情绪意义的语义集合是词项“哈哈”等的所指,所以“呵呵”就逐渐用来指称语义集合中排除积极意义的补集,其语义逐渐固化为表示敷衍、应付、想结束会话、无奈、嘲讽等消极情绪。 参考文献 [1]卜源,苏新春.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 [2]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1). [3]霍永寿.从言语行为的实验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5(2). [4]李明.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J].中国语文,2004(5). [5]罗琼鹏.歷史语用学视角下的语义演变机制——以拟声词“呵呵”的语义嬗变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3). [6]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7]苏子波.话语标记语“呵呵”的语用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9]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注 释 ①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50. ②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8. ③卜源,苏新春.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87. ④霍永寿.从言语行为的实验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5(2):86-90. ⑤该例子取自:李明.从言语到言语行为——试谈一类词义演变[J].中国语文,2004(5):407.原文第35例 ⑥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49. (作者介绍:陈正仪,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语用学、社会语言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