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华文化传播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述评 |
范文 | 贺宏燕 宋瑞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华文化传播与个案研究、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传播学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四个视角,对研究中华文化传播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梳理、述评与展望,以求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播 国际汉语教育 传播学 中华文化认同 根据教育部网站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留学人员在中国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1]。“汉语热”持续升温,这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消除“文化霸权”的负面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日前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将“中华文化传播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作为主题输入,可以检索到10篇期刊论文、33篇硕博学位论文;输入中华文化、国际汉语等关键词,可以检索到75篇期刊论文。本文拟从以下四个视角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述评,以求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一.关于中华文化传播以及个案研究视角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对于中华文化的界定就有所不同。王长芝(2013)认为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自给自足的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起着推动作用的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各种事物的总称。张国胜(2014:2)认为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中华民族特征和面貌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优秀文化凝练成的精神及优良传统的总体概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位学者界定的中华文化都离不开优秀或者先进的含义,因此笔者也认为应将宏观和微观的中华文化,即广义的优秀的中华文化都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周汶霏(2010)从国际教育视角切入,讨论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李鸿亮、杨晓玉(2013)强调中華文化意识培养;尹音娜(2017)研究传播效果评估;郭瀚齐(2016)从中华文化传播能力自我培养意识入手;曲凤荣、张衡(2017)从汉语国际教育视角下探讨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果也颇多,如吕叔湘(1980)、马建宏(2012)、王洁静(2013)、陈茜灵(2017)等等,以上研究涉及教师职业素养、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策略、优秀中华文化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汉字教学等等。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及拉斯韦尔传播模式“5W”模式进行相关研究,选择了文化的某个具体的点进行研究,属于具体的文化内容,如武术、绘画等,涉及此方面研究的有钟春霞、王伟鑫(2016)、翟文婷(2017)等等;谈到旗袍文化的有战浩楠(2014)、向子民(2014)、张典(2012)等;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春节习俗南北差异存在,所以对于此类文化有必要进行传播和推广,让国外受众有所了解,比如“冬至”这个节日,对于北方人来说要吃饺子,可是对于南方人来说,吃面、吃汤圆、吃麻团才是习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传播有涉及国别的个案研究,如宗文婷(2013)、沈姝含(2017)、陈童童(2017)等,这些文章涉及到韩、泰、新西兰、土耳其等国。 除此之外,吴慧(2012)从教育学、文化视域、传播学、语言学等几个方面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进行了述评;陆俭明(2015)认为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特别强调中国人形象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要提高国人中国人形象,我们就要抓好教育,从孩提时代的素质教育抓起。 二.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研究视角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孔子学院就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组织和媒介。陈刚华(2008)、周汝霏(2015)、沈磊(2015)等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认为孔子学院有存在的必要性,可以完成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张洁(2007)从培养体系、管理机制培养对象以及资源保障等层面进行研究,主动利用国际国内各类媒介信息和媒介资源,提升孔子学院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诸如此类的还有孙丹妮(2013)、郑通涛(2010)、潘玉华(2015)等等;涉及孔子学院国别和个案研究的,如李维江(2016)、张洪洋(2016)等. 钟秉林(2008)认为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推介和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和友谊,服务国际广泛合作与交流,推动世界各国文化共享和繁荣的伟大事业。许嘉璐(2011)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注意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三方面[2];李泉(2009)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解读,总结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所体现出的三个特色。关于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案研究的有:郭小瑜(2014)、陈瑶(2016)、王佳祥(2018)等等,这些研究以具体的某所或者当地的2-3所大学为个案研究,无疑是对人才培养,对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教学体系更具科学性、有效性。此外,邢永革、弯淑萍(2014)、王振顶(2011)、彭熠(2014)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但这些研究者针对有些课程分析只是点到为止,未能全面展示,未能综合分析知识、素质等人才培养的其他纬度,也未对如何分配课时提出相关建议。 针对“某一地域、院校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视角,李建宏、范晓玲等(2011)、朱珠(2015)等在此方面有所涉及;关于“汉语国际教育某一课程、技能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何建(2015)针对“古代汉语”,王晓平(2016)针对“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张燕(2015)针对“传统现代汉语课实践教学内容”,陈慧(2013)针对“中华才艺课的重要性及其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未能全盘考虑、深入探索。 黄启庆、刘薇(2017)将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和两大趋势;杨琪(2017)总结了小学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针对培养这类教师提出了相关建议。金智慧(2012)将两种对外传播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尤其是在培养专业硕士学位这一方面。王波涛(2017)提出“五位一体”的构想;彭军(2013)提到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三大基本能力: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以上文章涉及到国际汉语教育专业人才、师资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甚至还提到了培养的途径,但是未能从传播学的视角以及地缘政治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传播的方式是否是目的语国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或者正是学习目的语的学习者所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未涉及到,这无疑为今后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三.传播学、国际关系、教育经济等研究视角 吴勇毅(2012)谈到公共外交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三种能力(双语、双文化、双能力)以及国际汉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格局,杜青云[3](2009)认为孔子学院是21世纪初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一活动的最鲜亮品牌。代偲(2018)、齐潇(2017)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是通过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才得以完成的。国际汉语教育传播者的主体是:国家政府、组织机构和个人。胡仁友(2014)、石彤喆(2017)、刘倩(2015)、张泗考(2013)等也做了相关研究。 从孔子学院教师培养的角度来看,矫雅楠(2010,2016)从传播的视角切入,论证孔子学院是媒介。刘毓民(2012)解释汉语国际教育所面临的新现象,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全球布局策略提出12条建议。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是从新的视角作为切入点,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和语言学、教育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交叉研究,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为今后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四.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视角 朱依萍(2013)、娄冉冉(2017)、张月(2017)等对中华文化认同做了相关研究,这部分研究还不足,只涉及到个别层面,如驻义乌的外国商人学习汉语,在邕来华留学生以及中华文化符号在泰国这几个小的方面,未涉及其它的研究對象,所以对于今后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五.回顾与展望 综上所述,可将以往研究与未来展望归结如下: 第一,中华文化传播与国际汉语教育成果丰硕,研究视角新颖,研究内容全面,但是对于某些研究内容还可以继续深入,比如从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还有研究的空间。 第二,对于国际汉语研究,有学者认为这既是事业也是专业,对于这部分的研究有不少成果,但依然可以从研究内容上继续深入,比如针对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课程、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细化的纬度来考虑,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第三,虽然已有一些跨学科的研究,但是还可以继续深入,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对于前人提出中华文化传播的相应对策,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验证。 我们还可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受众方进行研究,可考察受众国家对于中华文化的需求,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播;也可研究传播中华文化的评估机制以及评估体系,上文所述这类研究成果较少,这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参考文献 [1]艾瑞克·克莱默.刘杨.全球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国安、要英.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国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8.3 [3]吴勇毅.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教育的公共外交价值[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4]胡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胡仁友.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石晓彤.传播与接受: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来华留学生教育(1950——2015)[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7]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基于传播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8]周汝霏.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9]赵跃.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0]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1]吴慧.汉语国际推广跨学科研究述评[J]海外华文教育.2012 注 释 [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 zdt_gzdt/s5987/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 [2]许嘉璐,石钁.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杜青云.从接受方的视角看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外交——以东南亚地区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新疆师范大学校级项目SDJG2017-20、SDJG2018-30、17SDKD1003、新疆维吾尔语自治区厅局级项目XJEDU040416B02的资助。 (作者介绍:贺宏燕,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宋瑞,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