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范文 | 李洁 梁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262-01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亦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由过量十二指肠胃反流引起的化学性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较难治疗的上消化道疾病。西医认为十二指肠胃反流是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但发生过度就会对胃粘膜造成损伤。任何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和解剖异常的因素均可引起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1]。 大量研究表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基础是胃动力不足,其中包括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体部运动障碍、胃排空障碍及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等。而胃酸或胆汁又可直接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故胃动力障碍与胃酸或胆汁排泄异常可共同促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2]。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黏膜保护剂( 尤其是铝碳酸镁等具有胆汁酸吸附作用的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 如曲美布汀、红霉素、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熊去氧胆酸(UDCA)、质子泵抑制剂( PPI)等[3]。抗HP也是治疗原则之一。胆汁反流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HP感染引起胃黏膜炎症已为人们所熟知。已有研究资料证实,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与HP感染并存,胆汁不会影响HP[4].认为HP感染是不明原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5], HP感染和胆汁反流两者均与黏膜损害有关。王明芳[6]认为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HP感染者的治疗,在常规应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胃动力药物的基础上,应首先考虑根除 HP。叶志祥[7]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除口服吗丁琳增加胃动力、减少反流之外,加服阿莫西林和痢特灵抗HP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金花善[8]每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台并HP感染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丽珠得乐、莫沙比利等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根除HP治疗。结果实验组总的好转率为76.7%,而对照组为58.3%。实验组HP阴转率为85%,对照 组为13.3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亦证实了,根除HP 的感染有利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愈合。 此外还有手术治疗。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症状严重而内科治疗无 效者,特别是毕I式或毕Ⅱ式胃切除术的十二指肠胃反流患者。常用手术方式为Roux-en-Y术或胆道分流术。 单纯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症状缓解或消失较快,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结合西药,通过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共奏标本兼顾之效,无论在症状改善还是治疗总体效果上,均较单纯运用西药疗效显著。 中医学并没有与之对应的明确病名,一般根据症状将它归属于“胃痛”、“痞满”、“嘈杂”、“吐(吞)酸”、“呕胆(苦)”、“胆瘅”等范畴。现代医家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病机认识侧重点各有不同。归纳起来病位主要在肝、胆、脾、胃四脏。病因主要为肝郁"、“湿热"、“气滞"、”血瘀"、“脾虚”。病机为肝失疏泄,胆汁排泄失常,脾胃虚弱,升降失司,胆汁随胃气上逆,致气机郁滞,化湿生火,郁于中焦,总属“本虚标实" [9]。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胆热犯胃等;治疗原则以疏肝利胆和胃为主;用药多采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汤等基本方加减[10]。 中西醫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联合西药促进胃动力,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二者合用,标本兼顾。 近年来中西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除了西药联合中医中药,联合针灸、艾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其他疗法,综合各家之言,皆有建树。 设西药对照组(奥美拉唑胶囊)60 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 95.1%,优于对照组的 80.0%,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 除了传统的外治方法,近年也出现了雷火灸治疗脾胃病的报道。雷火灸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别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雷火神针灸药的主要成分是麝香、硫黄、乳香、没药、穿山甲、水鱼、冬虫夏草、全蝎、红花等组成。做成如手指粗细(3cm)的药条。具有“火”性,起到寒病得火而散,热病得火而解,虚病得火而壮,实病得火而泻,血瘀得火而行之作用。雷火灸燃烧时最强温度可达到240℃左右,药物燃烧时因其药力峻猛、渗透力强,并在皮肤周围形成高浓度药区,加强药物渗透作用,各种不同配制的药物分子迅速吸附人体表层,逐渐渗入腧穴,通过经络传导,增强了灸法治疗效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传统雷火灸、艾灸有手工操作、插签灸及灸盒等方法,专利技术-恒温灸具由于灸筒与灸网连接能起到很好的固定并利用灸药自身重力的作用使其始终固定在同一个水平位置上施灸能达到恒温的低温燃烧效果及克服传统灸具容易烫伤、操作繁琐及需要刮灰等诸多的不足。既往雷火灸治疗的范围多在五官病、皮肤病、妇科病、肥胖症等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辨证施治、古方化裁、自拟方药等,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较单纯运用中药或西药疗效显著。在药物基础上配合穴位贴敷、针灸、耳穴压豆、穴位注射、埋线疗法、雷火灸等中医外治方法可弥补内服药物的某些不足,优势互补,内外协同,疗效确切,对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可以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展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广阔的前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应更加科学严谨地设计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确定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作用的物质基础,验证和发展中医理论,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美.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46-148. [2]????? 樊震宇,贾华锋,田广.疏肝和胃汤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8):3145-3147. [3]????? 魏颖,丁士刚.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4,19(5):305-308 [4]????? 饶正伟,姚劳,冯远碧.等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性胃炎关系的探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17{4):179-18. [5]????? 王伯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与幽门螺杆菌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04,24(5):298. [6]????? 王明芳,陈红玉.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探讨[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10):4. [7]????? 叶志祥,皮志杰,錢理忠.阿莫西林、吗丁啉、痢特灵联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7,):2326. [8]????? 金花善.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21):2848. [9]????? 刘源,张立平,陈丽如,等.近5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近况[J].西部中医药,2015,28(9):137-140. [10]??? 李志云.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新疆中医药,2018,36(1):144-14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