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经·卫风·木瓜 |
范文 | 刘晓红 一、活动依据 (一)教育理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经典诗词更是成为我们感悟传统文化的天然宝藏和精神栖居的情感家园。吟诵作为传统汉诗文的读书法,一直代代相传,传吟至今。经典诗词通过吟诵,能够体会到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将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感悟诗情文气,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建设分析 吟诵创新项目自开展以来,一直尝试探索“吟国学经典,品吟诵之美,传雅言文明”的特色思路,开展了融合课程、实践活动、展演比赛和主题性活动四个板塊。其中,通过开展吟诵融合音乐课程,将传统单一的古诗吟诵变得多元而丰富,将艺术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融合融通,提升吟诵的艺术美和底蕴美。 “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包括“秦风”“周南”“卫风”等共160篇。其中,上学期学习了“秦风”的6首作品,本学期计划学习“卫风”4首作品,本次活动选取了其中一首《诗经·卫风·木瓜》古诗,希望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诗经》周代社会生活面貌的写照。通过吟诵,体会《诗经》独特的一唱三叹的韵律,感受古风古韵的人文情怀。 (三)学情分析 本次活动均为吟诵社团的学生,人数18人,程度为小学3~5年级,年龄在9~11岁,学习吟诵时间都在两年以上,具备一定的吟诵基础和音乐文学素养,程度属于高级水平。但有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对古诗吟诵的韵律掌握不太到位或者情感投入不够等问题,可能在声韵的音准控制和对古诗的理解方面有所欠缺,我会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多听、多示范、多练习,穿插个别辅导。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90%的学生基本掌握《诗经·卫风·木瓜》中、低、高、中“依义行调”的吟诵规则。 2.通过学习,90%的学生学会运用依义行调的规则吟咏古诗,感受温婉、跌宕的声韵美和情感美,提升合作、探究能力和表现力。 3.学生逐步理解投桃报“礼”的情感内涵,懂得朋友之间知礼、友善的礼节,提升了厚德的人文气质。 三、活动内容及形式 活动内容:通过“我会读、我会吟、我会演”三个主要环节,学习吟诵《诗经·卫风·木瓜》古诗,将投桃报“礼”的情谊逐层渗透和升华。 活动形式:专业兴趣小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包括小组之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互动表演等。 四、活动重点 学习《诗经·卫风·木瓜》依义行调的吟诵规则和方法。 五、活动难点 吟诵时依义行调中、低、高、中的声韵美和情感美。 六、活动时间和地点 活动时间:5月6日下午13:10~14:10; 活动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图管中心205教室。 七、活动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分析学生情况,了解需求,制定学期活动计划。 2.确定本次活动内容,编写活动方案、PPT、图片、音频。 3.教具准备:电脑、投影等。 (二)学生准备 1.部分学生提前准备“投桃报礼”小短剧。 2.网络查阅有关亲情、友情、家国情的诗句。 3.教具:铅笔、吟诵书。 4.服饰:统一古典、淡雅的服装。 (三)突发准备 针对个别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存在如下不确定因素,我会适当进行鼓励和引导,采取应急准备。 1.活动过程中如遇到学生不自信时,采取缓和气氛,给予耐心鼓励和引导的方法。 2.学生吟诵走调问题:采取现场示范,穿插一对一辅导。 3.学生胆小问题:采用学生一帮一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达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八、活动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九、活动过程(约60分钟) 活动总体思路:本次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表演—拓展小结,以吟诵形式为主,将以“我会读、我会吟、我会演”三个环节来进行设计,开展诗、乐、礼的融合活动。 十、活动效果检测方法 (一)过程性检测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采用了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方法、通过“我会读、我会吟、我会演”三种递进、融合的形式进行过程性检测。 (二)问卷调查 十一、活动自评 (一)活动概述 本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兴趣小组活动。整个活动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古诗词)兴趣为前提,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开展了“我会读、我会吟、我会演”“诗、乐、礼”融合小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吟诵的形式更多元的体会古诗词温婉、跌宕的声韵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友善、厚德的人文气质。活动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完成目标设定。 (二)活动亮点分析 诗、乐、礼融合形式的创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是教育创新的源泉。吟诵作为中心创新项目,一直在尝试与音乐的融合实践探索。本次活动除了体现诗教、乐教、还融合了礼教,将三者进行融合实践,回归了活动育人的教育本质。 活动将以读为主、以乐从诗、诗乐依礼三个环节相辅相成。诗是乐词,乐是诗谱,礼是诗的动作,相融相合。活动通过自主读诗、探究吟诗,渗透礼教,逐层将投桃报“礼”的情感升华,实现情感的交融,这也是我们学习诗词文赋所要具备的仁德修养,回归育人本质。 (三)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不足:学生对古诗的美感体会不太到位。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活动中,可以多渠道多形式从古诗鉴赏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比如,从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节奏等,最后达到口诵其文,耳闻其声,心通其意。再如,启发想象描摹古诗的画面美。一首诗词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依据文本,通过想象,把古诗词的文字转化为画面,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达到诗情画意,共融共通,古诗的情感就可以被激发出来。 总之,未来的教学之路还很长,教师可探索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有很多。我们要继续承担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经典诗词融入到全体国民的血液里和精神里,沐浴经典文化的恩泽,享受诵读带来的快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