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
范文

    刘刚

    

    【摘? 要】目的:探讨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6年10月起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7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并将其均分为A组(n=38)和B组(n=38)。其中对A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对B组患者应用普罗帕酮治疗,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归率与A组患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及复率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均具有显著疗效,但普罗帕酮起效时间更快。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胺碘酮: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090-0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包括房性或是交界区性心动过速,一般继发于心力衰竭、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等器质性心脏病[1],且由于患者的情绪波动、饮酒及吸烟等诱因会促使病情出现复发情况。由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会存在心动过速,进而增加心肌氧耗量,对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带来影响,所导致的后果较为严重[2],因此临床治疗原则以尽早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为主。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后分别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旨在分析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10月起至2018年10月间收治的7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均分为A组(n=38)和B组(n=38)。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有Ⅱ度或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其中A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23-75岁,平均(51.45±7.31)岁;包括:初发病者28例,复发病者10例。B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4-75岁,平均(51.96±7.58)岁;包括:初发病者27例,复发病者11例。经核实,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自入院开始,均常规对其行心电监护、氧气支持等基础治疗干预。其中A组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具体为:给药胺碘酮注射液,取150ml注射液加入剂量2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当中,应用方式为静脉滴注,注意应将其滴注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用药后,若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则在用药20分钟后以同样的剂量进行治疗。若病情控制理想,则应立即停止用药。胺碘酮24小时的应用量需要控制在450mg以内。

    对B组患者应用普罗帕酮进行治疗,具体为:给药普罗帕酮注射液,取70mg注射液加入剂量20ml浓度为5%葡萄糖溶液当中,应用方式为静脉滴注,注意应将其滴注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用药后,若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则在用药20分钟后以同样的剂量进行治疗。若病情控制理想,则应立即停止用药。普罗帕酮24小时的应用量需要控制在210mg以内。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如果存在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用药并采取对症处置。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归率进行统计并比较;记录患者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水平;记录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症状及心率变化对其进行转归情况进行评价,显效为: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律,每分钟心率80-100次;有效为:症状有所减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律,但是维持时间较短;无效:症状及心电图均无改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归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5 统计学处理

    SPSS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數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归率比较

    B组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归率与A组患者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及复律时间比较

    经观察记录,A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为(21.02±3.14)min,复律时间为(26.72±8.15)min。B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为(10.72±2.23)min,复律时间为(13.37±3.53)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心血管内科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心绞痛为主,病情严重者还会引起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甚至导致死亡事件的发生[3]。当前阶段,针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是应用胺碘酮、美托洛尔、毛花苷丙及普罗帕酮等药物,尤其是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胺碘酮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延迟心肌组织动作电位与有效不应期,同时减少窦房结自律性,从而发挥出有效改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除此以外,部分学者还提出胺碘酮负性肌力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不易引起不良反应,兼具安全性。而普罗帕酮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4],其通过对心肌传导纤维、房室旁路前后传导速度进行有效延迟,进而增加心肌组织电位,进一步发挥抗心律失常效果。本次研究中,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后分别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用胺碘酮治疗患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归率为,用普罗帕酮治疗患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归率为,组间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而将两组药物起效时间和复律时间做比较,前者分别为(21.02±3.14)min、(26.72±8.15)min,后者分别为10.72±2.23)min、(13.37±3.53)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充分表明,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均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具有明显治疗效果,但与胺碘酮相比,普罗帕酮起效时间和复律时间更快。

    综上所述,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均具有显著疗效,但普罗帕酮起效时间更快。

    参考文献

[1]????? 廖聃.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1):67-68.

[2]????? 杨兆林.不同药物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6):77.

[3]????? 黄耀旂.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2):60-61.

[4]????? 杨庆果.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03):66-6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