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
范文 | 杨红娟 李艳 朱月萍 【摘? 要】目的:讨论早期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到2018年9月收治的77例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43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内瘘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最终对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老年患者的内瘘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管瘤、血栓、肿胀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老年维持性血透;内瘘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4-0160-01 血液透析在终末期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肾病临床治疗效果。老年患者因内脏器官代谢功能差等原因,行肾移植者少,主要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1] 。在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护理过程中,本院为患者实施内瘘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分析实施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77例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均超过60岁,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43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低位造瘘32例,高位造瘘5例,观察组中低位造瘘36例,高位造瘘4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造瘘部位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方法 2.1对照组采用血透常规护理方法,按照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应的抗凝剂,血管条件良好没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采用肝素透析,透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2]。 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之外,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2.2.1 心理护理 使用内瘘前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使其掌握动静脉内瘘监测和保养方法,充分认识到动静脉内瘘的功能是否良好,会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提高自我监测意识,积极主动的保护动静脉内瘘。 2.2.2 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早期干预 患者的造瘘部位应该优先选择非惯用手,减少因为生活习惯造成的并发症。内瘘手术后的12小时内,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健瘘操”锻炼活动,在护理环境下进行,避免患者自行进行。“健瘘操”包括3项内容,一是术后2小时,伤口渗血但是无感染的情况下,轻轻抬起前臂做上举运动,每2小时做一组,一组50次。二是术后24小时,上臂与前臂按照60°的夾角上下摆动,每2小时一组,每组100次。三是术后14天,拆线后上后愈合,上臂与前臂按照60°的夹角上下摆动,同时重复握拳动作200次,每4小时一组。条件必要时可以断阻断血管,促进静脉内瘘更快成熟。 2.2.3 动静脉内瘘开始使用时间,老年患者血管条件较差,新瘘成熟一般需要2个月~3个月甚至6个月以上。根据K/DOQI指南建议,一个动静脉内瘘的成熟至少需要1个月,理想状态是建立内瘘后经过3~4个月在使用。过早使用会因内瘘未成熟,血管充盈度差,关闭薄弱,易导致穿刺失败,使内瘘受损,从而缩短内瘘的使用寿命。 2.2.4 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检查方法 K/DOQI指南中,建议定期检查患者内瘘的功能,包括直接血流量检查、物理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直接或间接通路静压监测和非尿素稀释法监测再循环等。物理检查是通过听诊、触诊和视诊等基本手段进行病情检查 。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检查除了物理检查操作之外,还包括搏动增强实验和举臂实验,可以用于内瘘手术的术前评估、内瘘并发症诊断以及内瘘成熟评价等方面,对内瘘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2.2.5 应用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 对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通过医生及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血管条件,绘制血管示意图,制定穿刺计划。每次透析前由护士认真阅读示意图,按照计划穿刺,之后进行跟踪记录,对老年患者的内瘘穿刺情况提供连续、个体化、全方位、动态的精准护理,避免区域穿刺和定点穿刺引起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使每个穿刺点有10~14天的愈合期,减少皮肤及血管壁瘢痕和狭窄的发生,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 2.2.6 动静脉内瘘的维护 动静脉内瘘是患者的“生命线”,内瘘质量直接决定了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每周要接受2-3次透析治疗,频繁的内瘘穿刺经常造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发生局部疤痕增收、血管管腔变窄、组织硬结、血流量减少等。因此患者及家属早期采取以上方法来有效的保护动静脉内瘘。 2.3 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管瘤、血栓、肿胀手。发生率=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患者总数*100%。 2.4 统计学分析 研究中采用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3 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来说,内瘘并发生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4 讨论 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内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老年人机体耐受力降低,身体允许的血压波动范围更小,血管的再充盈能力相对年轻人更差,所以在透析过程中,如果出现血压下降,可以采取降低血流量、减缓超滤、增加预冲液量等方面改善。根据患者情况,可以在透析开始之前,做好早期护理,透析前停止服用降压药。二是针对血压高的老年患者,透析之前要求患者严格控制水和钠的摄入量,透析期间及时服用降压药。三是老年人相较于青壮年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症状,应该在透析前嘱咐病人限制水盐摄入,控制血压情况,或者限制透析超滤量,增加透析次数。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透析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所以,在早期护理方面,应该鼓励患者注意合理健康的饮食,适当锻炼,有效避免上呼吸道的感染。 总之,早期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任海兰,尚春娥,张彩芬.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增刊2):85. [2]????? 周薇,魏红,周利民,金洵,尤金芳.血透室护士预防动静脉内瘘针刺伤的方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6):726-72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