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技发展促进教与学 |
范文 | 柏春庆 科技改变生活,这是当今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外出旅游,百度、携程、去哪儿网解决衣食住行,让我们有机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日常生活,京东、天猫、淘宝让你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想要的一切物品;手机、平板电脑更是使我们随时随地尽享信息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这一切,让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改变。同时,课程改革以来,立足于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明示了人发展进程中的核心素养,即指向面对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信息、媒体技术能力”被多个国家确定为21世纪社会里的必备高阶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推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充满研究与创造。在此进程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需要关注。 一、研究内容立足于人的发展,着眼学生未来生活与核心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判:“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還没有‘被发明。家长们也许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现在家长们忙着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他们25岁时,这些对应的工作可能早已消失。”如何根据时代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生活,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也是有责任思考的重要内容。 台北市内湖区南湖国民小学推广使用的“学习拍立得”项目,其中很多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例如,他们的学习内容包含“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三大系统,整个体系建立有自己的学习资料库,供学生、教师、学校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其中依据学生课堂表现提供的“补救学习”,及时保证在课堂没有内化或理解的知识再次得以强化。整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利用、处理与创造以及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的能力,丰富了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同时,这个项目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支持。以英语学习为例,教学流程中多运用“游戏学习策略”“即时回馈策略”“动画辅助策略”“同伴互评策略”;数学学科则多利用“白板作答”,辅之以“互动讨论策略”;国语学习中多采用“互助讨论策略”;在自然与生活科技中多采用“资料采集策略”及“学习共同体”的形式推进学生的学习进度。每一个学科,均让学生时时处于时代发展之中,有机会接触与运用科学技术,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批判与创新思维,丰富学习方式。这样的沉浸式学习充分发挥了媒介的积极作用,让科学技术变得整合高效。 除此之外,很多学校与教师都尝试利用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虽然主体不同,包含学校、教师、学生;角度不同,有教师培训、有学习进程研究、有资料运用、有学校发展,但都可以感到,面对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影响,无论是校长、教师,都积极投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对教育变革的转变之中,着眼于帮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与未来生活。 这些研究实际上都指向教育的本质,即让人类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素质。研究的内容立足于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核心素养,着眼“培养学生带得走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养”,体现了开阔的教育视野与坚定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体系持续关注过程,创建多元开放的教与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与学的方式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学生是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改革要取得成效,就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因此,在利用新技术促进教与学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切实在学习的进程中体验到愉悦感。 以某小学推行的“E酷币全新体验”为例。在这一虚拟货币系统中,学生学习活动、地点不受限制,既有按照学段划分的不同区域,也有一至六年级整体研讨的空间;既有本校学生的讨论区,也有和外校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的分享区。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调整学习步调与进度,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切入和跳出,依据一条主线,按需学习。系统以桌上型电脑、平板电脑及网络为载体,通过数位学习工具、云端学习中心、云端教学导航系统、教育大市集、教育百科、虚拟和远程实验室等系统完整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历程,包含学生阅读书目、线上投稿、有奖作答、阅读心得、阅读护照、校外荣誉、校内表现及行动学习等,关注“学生有哪些独特的学习方式”“哪些会比较有效”“有哪些影响因素”“时间演变或重要事件的发生对学生在学习成长中有哪些好或不好的变化”等,翔实地把学生学习的时间及成果记录在这一学习平台里。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相应奖励以及货币存储,提供实体物品线上商店,内含“奖品清单”“兑换名单”等,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兑换。 这样,在整个收集、获得酷币的过程中清晰地留下了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既让学生有反观学习形成过程的机会,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更让老师的指导变得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一系统透过网络化学习历程系统累积存储学习过程,实现了网络学习的分享及互动,使得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元。这种在游戏、协作、任务等相对轻松的娱教技术支持下的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其中,尤为可贵的是,在整体设计时不仅关注新兴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更关注到了使用者,即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应该说,把新兴技术和新媒体融入到课堂和课程,会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学生面对学习方式的变化也会感到陌生,如由纸质教材到电子书的转变、课程限定到自主研发,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挑战。当学校要求使用某一特定技术时,如果忽视对教师或学生有效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导致新的技术投入难以得到充分应用,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成为用新的技术重复过去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去借助技术创新来更加有效地推进教学。可贵的是,这项研究体现的正是一种虚拟的、远程的、开放的网络探究和人机互动,利用多种媒体、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辅助性教与学活动,从而建立情景和支架、课程探究和评估的整体设计,有效地保证了改革管理的系统化、整合化、操作化;实验研究的迅捷化、前沿化、先导化;实验结果的系统化、精品化、成果化。 以上这些都表现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聚焦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的时空发生了悄悄的变革,在虚拟的空间中,由虚拟现实变为现实虚拟;基于云的教育实现远程教育;将信息聚合,实现师生的深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出现改观:学习已然是一种自主的行为,是一种自发组织的行为,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是一种可视的行为,是一种轻松快乐的行为,是一种可控的行为。 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借力科技发展,这些研究创建了多元开放的教与学方式,促进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促进了教育内涵的发展与教育变革。可以说,新技术为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可能性。 三、研究视角转向课程重塑,依据评价为科学改进提供支撑 “教育互联网”主要强调将已有的教育模式、内容、工具、方法、体系用互联网的手段复制一遍,即简单地“把线下搬到线上”。这是我们最初接触科技变化时常用的方式,比如我们会上传优秀的视频、课例、资料,但它们仅仅只是一个个的个体,没有联系。 随着科技影响教育的不断推进,我们更应该关注“互联网教育”,这主要强调在认识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用互联网的思维重塑教育模式、内容、工具、方法、体系。例如,在开发微课或慕课时,要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围绕一个主题或专题,采用翻转课堂、翻转学习、云课堂等不同途径,实现对课程的有效实施。 在重塑的进程中,尤为需要关注利用数据可以做什么。比如,利用对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进程、学习结果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实现科学改进研究内容,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与必要性。 比如,在云、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关注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让数据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个改变的依据、一种改变的方向。做到利用数据而非收集数据,使得大数据于教育,真正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总之,未来的教育是“学生到哪里,教育就会在哪里”,从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到研发与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与常态变化中的教育变革,让我们保持一股不断革新的热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运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教育方式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机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