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
范文

    张文利

    

    

    阿尔丰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国普罗旺斯人,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

    都德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他15岁起就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一职,独自谋生。

    都德的父亲是一个商人,母亲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都德被迫辍学自谋生路,15岁的他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

    1857年,他带着诗作《女恋人》到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1866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的出版给他带来了小说家的声誉。

    《磨坊书简》发表两年后,都德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小东西》半自传式地记叙了作者青少年时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的经历,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因此,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后来,都德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爱国主义的短篇作品。1873年,他发表了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大多数文章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其中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最后一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中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敘,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作者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的短篇作品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8年、1896年,他又先后发表了《故事选》与《冬天故事》。

    都德成为著名作家,与他的妻子阿拉有很大关系。阿拉的文学造诣很深,也写过许多好作品,但自从与都德结婚后,她就竭尽全力去支持、帮助丈夫。阿拉的才华是惊人的。有一次,都德的两个朋友鼓动她吟咏了一首小诗。她在诗里歌咏鸟儿顶着狂风劳动,用丝带的碎屑做窝,整首诗美妙极了,让人觉得只有女人才能写得出来。都德的两个朋友听了她的诗说:“无论是男人或女人,我从没碰到过那么深刻的吟咏者,那么懂得文体诀窍的人。”

    阿拉就是这样将非凡的才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丈夫的事业。她和都德结婚之后,都德写出了不少有分量的大部头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短篇作品,这都与她的帮助分不开。都德曾无限深情地说过:“假如我没有我的妻子,一定会永远那么任性和疏忽地写东西的。我要求艺术的完美,全是她的努力。在我的著作里,每一页她都细心斟酌过、修改过……她是一个高超的艺术家。”

    都德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作品集。长篇作品中除较著名的《小东西》外,还有讽刺资产阶级庸人的《达拉斯贡的戴达伦》和揭露资产阶级生活的《小弟弗罗蒙与长兄黎斯雷》。都德赞同左拉的自然主义创作论,但并不是无动于衷地描写现实。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