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立足文体,多层品味 |
范文 | 曹丽丝 寓言是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短小精悍,裹着故事的外衣,采用夸张和比喻等手法巧妙地揭示深刻的道理,让读者回味无穷。如何让这简单明了的故事和蕴含深刻的哲理在课堂上和谐共舞?如何让学生在读思当中紧扣寓言特点言意兼得?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不失寓言的独有趣味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情境体验,感悟寓意 在寓言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将寓意从故事文本中剥离出来,“直捣黄龙”式地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谈理解、说体会——这种简单粗暴地揭示寓意的方式脱离了文本的故事情境,只能让学生感到生涩难懂、枯燥无味,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中,让寓意的生动美丽荡然无存。寓言故事之所以久传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的动作、丰富的情感进行隐喻和讽刺。所以对寓意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对对话、动作、场景和心理的深刻领悟之上,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細揣摩,体验情境、理解文本。 在《守株待兔》一文中,故事场景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非常细腻,教学时我带领学生仔细品读文字,抓住关键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理解“窜”这个字时,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对话。 师:这段话中有个字与兔子撞死有很大的关系,大家能找到吗? 生:窜。 师:怎样跑才叫“窜”呢? 生:飞快地跑。 生:着急地跑。 师:窜还有乱跑,不注意方向,慌慌张张的意思。 师追问:你猜猜这只兔子遇到了什么事? 生:我觉得可能有猎人在后面追赶它。 师:是的,它得赶紧逃啊。 生:有一只大老虎在追赶它。 师:你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 师:是啊,这只小兔子就是因为太慌张,又跑得比较快,所以一不小心撞死在树桩上。 在教学时,我将目光聚焦在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验和揣测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感悟种田人从早到晚等兔子的场景,体验到了“田里长满野草,庄稼全完了”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仅走进了人物,进一步明白故事的寓意:要想有收获,不能靠运气,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 二、复述文本,提升语感 给低年级学生教学寓言故事时,教师更应该从文体自身出发,设计丰富多彩的复述活动,通过读寓言、品寓言、演寓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寓言的情节,让学生自然地接纳文本语言。学生在复述寓言的过程中,可以对寓言进行改编,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或者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语感。 在对《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教学进行反思之后,我对课堂上“丢失”的环节进行了补充。在课堂尾声,让学生戴上头饰,做一回“种田人”。确定了两名表演者之后,其他学生也领到了重任——旁白。台下的“观众”则声情并茂地复述着寓言,台上的两名小演员则极力地表演着,努力让表情和动作与故事情节相匹配。表演和朗读相互映衬,每每读到“忽然”“窜出来”“乐滋滋”“白捡”“整天”这些关键词语,学生都能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语气和语调。还可以将寓言故事中的某个场景扩充为“课本剧”。我紧扣“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让学生进行即兴对话:①一个星期过去了,邻居对他说:“——。”种田人说:“—— 。” ②一个月过去了,邻居对他说:“—— 。”种田人说:“—— 。”③夏天到了,邻居对他说:“——。”种田人说:“——。”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地表达交流,打破课堂“令人尴尬的沉默”。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筛选和组织语言,从寓言中的人物拓展开来,进行合理而丰富的想象,由浅入深,从而达到对寓意理解的水到渠成。 三、多向链接,适度拓展 在学生理解了《守株待兔》的寓意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种田人坐着等待兔子,假如你看见了,你会怎么样劝说他?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紧接着引导:在生活中,你见过像课文中这个种田人一样的人和事吗?学生主动地关联自己的生活和经历,畅所欲言,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人忍俊不禁,引发了他们深深的共鸣。这样将寓言蕴含的道理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寓言所带来的启迪和智慧。“不要为了一只野兔,放弃整块田地!”也许孩子们现在不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慢慢了解的。 我们在进行寓言教学时,应把握寓言这一独特的文体特性,确定教学目标,甄别教学方法,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和运用,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