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
范文 | 胡珍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期,学习方法的形成期,学习能力的孕育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有效的方法为手段,通过练笔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一、培养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不是文学的天马行空,却是文学的基石;不是民俗的片言只语,却是民俗的荟萃。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知道语文为何物,抓住语文学习的切入点,才能潜移默化地形成时常阅读、时常思考、时常动笔的良好习惯,终身受用。 “亲其师,信其道。”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师要尽量使用充满亲和力的語言、饱含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听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导入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积累语言;课堂上要多让学生说,提供说话的平台和展示机会;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节约时间用于阅读,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便有了学习语文的动力。二、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能力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语文学习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规律,学生搞好学习规划,才能真正迈进语文的大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慎思、审问、明辨,说的就是谨慎思考,审慎地发问,明确地分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首先要多思:不论在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不盲目接受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其次要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追问;再次要善思:不钻牛角尖,随时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教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形成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三、积累知识 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厚积薄发的过程,不曾读过多少名著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不曾经常从名家手笔中吸取养分的人是无法做到下笔如神的。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学语文的,要多多跨越语文的界限,去看看其他科目的书。试想一个读过科幻作品的人,与一个从未读过科幻作品的人,同样面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的“怪题目”,谁能写得更好呢?四、多练笔 语文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应该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是大家熟知的典型。只有通过长期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我们才能形成“兴奋灶”,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才能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除了必要的仿写,学生还要大量地进行练笔。坚持写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式,这是许多成功者的良好习惯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坚持每周练习写生活札记,运用生活中的鲜活的素材,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持之以恒,在三年的时间内基本能写三至五万字,这是基本量的要求。有了量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自然会发生质的飞跃,他们在考场上写一篇生动鲜活的文章自然不在话下。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