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整体识记 科学识字
范文

    陈迎春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效果的优劣对学生今后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识字策略选择的无序、混乱造成了低效识字的局面,一年级识字在策略的选择上应区别于二年级和其他年级,应该用更直观、更整体的方式呈现和识记汉字。

    [关键词]整体识记;科学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92-02

    【教材编排的整体性意图】

    一年级部编本语文上下册教材要求学生认字共700个,教材编排从生活中的高频字开始学习,既关注了汉字的文化性,更关注了儿童的汉字学习规律和儿童的生活学习资源。笔者认为,部编本一年级教材无论是识字儿歌、课文、还是园地的识字加油站编排上,链接经典传统,链接儿童心理,链接社会生活,体现语文开放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

    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我们应该立足于音形义的学习,以一下部编本教材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整本教材在识字内容的选择及编排上,选择了音形义都相对整合的识字内容载体,更加遵循整体性原则。一、看图识字,字与图的整体融合

    早在孩子2-3岁时,就已经对色彩、线条、形状等敏感起来,到了6-7岁,视觉智能已经非常敏锐,看图识字这种方法,让文字与图像对照,孩子特别感兴趣,也记得特别牢。不过,一年级的看图识字和幼儿园的看图识字还是有区别的,幼儿园侧重于物与字的对照,而一年级强调的是字与图的整体融合。例如教学一下识字一《春夏秋冬》,我们需要用好这四幅图,让中国文化中“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特有的文化意象,在孩子的心目中的想象更加丰盈。让每一个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在孩子心中能存下图像化的记忆,正是我们一年级通过看图识字要追求的目标。

    

二、字族韵文 字与句的整体融合??

    识字方法异彩纷呈,各有优长,字族文、韵文识字是借助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充实而形成的一种较为高效的识字方法。部编本一下教材中也选用了《小青蛙》《百家姓》《三字经》等中国古代识字的蒙学教材,让孩子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认读、识记、区分。

    比如《小青蛙》课文:“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易读乐读,在句子中便能关注到“清”“晴”“睛”的区别。与水相关的是“清”,与天气相关的是“晴”,与眼相关的是“睛”。教学时,通过句子朗读作重音强调: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这样,在句子的朗读中就理解了字义。三、词串比较 词与词的意义链接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教材中使用很多的识字方法,此次部编本一下教材也使用词串识字,围绕一个中心,把相关的词语串在一起,用以展示某类事物或某类场景,如下图语文园地中的识记加油站。

    

    这样的词串识字既与生活相关,意义又彼此相连,有利于加快识字的整体认知过程。四、行文复现? 字与文的整体融合

    小学语文低段教材中,课文也是识字的载体,故事类课文情节生动,行文具有反复的语言特点,作为识字的载体,是学生更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本册教材就利用行文复现的方式,在读文讲故事的同时帮助孩子们识记汉字。如《树和喜鹊》三个句子: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 ?孤 单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邻 居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 ?快 乐

    在朗读中孩子们与汉字多次见面,识记了字形;通过上下文的朗读,可以理解“孤单”“邻居”“快乐”等词义,既掌握了讲故事行文反复的语言特点,也巩固了汉字的识记。

    【缺乏整体性关注的教学现状】

    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一年级孩子对汉字的认知特点,都是从整体开始的,或是图文整体,或是语流整体,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却常常忽视了这一客观规律,在课堂上通过肢解汉字、脱离语境等方法教學,耗费大量的时间,却造成识字效率低下的结果。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 忽视基础的肢解汉字

    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识字方法很多,方法和方法之间并无优劣之分。但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基础。笔者以为,在孩子认字基础还比较薄弱时,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是不太恰当的,对“加数”“减数”尚且模糊,对“和”“差”当然更加没有感觉,这样的识字无疑是高耗低效的。

    “字理识字”是一种识字的好办法,很多教师喜欢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帮孩子了解字源和字义。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可能一节课只能识记两三个字,有些字的古代字义与现在字义并不完全一致,也许教师和学生都会处于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的状态。既耗费了时间,可能还完不成教学目标。 部编本教材的一年级生字大多是生活中的高频字,结合生活来理解更加通俗易懂。

    二、 脱离语境的集中识记

    我们都知道,识字分为“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一年级,课文不长,但是每篇课文要学的生字却有10-12个,学生因为生字的障碍,读起课文来很费力,所以有的教师专门用一节课教生字,然后下一节课接着学课文。于是,一节课反复地认,反复地读,课上学得索然无味,课后忘得十之七八。像这样采用脱离语境的集中识记,会增加孩子的识记难度,而且遗忘率也会很高。

    【整体识记的教学关注】

    一、 立足于课程,先读书后识字

    半个世纪以来,识字教材都是“先拼音再识字”,后来又有人主张“先识字后读书”,前者否认了儿童的母语基础和汉语言文字的构形规律,后者将识字和读书截然分开,都是欠妥的。正确的做法是读中识,即读在先而识形在后。

    六七岁的孩子认知的特点是整体识记、直观理解、形象记忆,一年级正处于孩子整体识记的有效期,作为教师更应立足于课程,为孩子提供更整体、更生活的语言识字环境。以一年级开学前三周为例,我们这样做:

    

    学生刚入学,我们需要利用时间让孩子认识同学、熟悉校园,努力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阅读,通过听读故事让孩子体验读书的乐趣,并在这样的读书中逐步建立“字”的概念。

    二、立足于认知,先记忆后理解

    这里不是“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是孩子真正达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从一年级就跟着老师学生字,朗读或背诵课本中的文章,学生在大量的识、读、背的过程中,不断结识生字从而在无意识中认识生字,并在这种反复地读背的过程中,也反复感知语言朗读的节奏,学会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规律,感受语言文字中词语、短语的构词习惯与停顿规则,生字及语感就在这样的反复感知中,形成头脑中的固定图式,它在以后的学习中,又反过来检查,比对新的言语材料,起到指导自己發现、自我学习的作用。

    所以一年级,不如花大量的时间为孩子存储语言语料,这与韩兴娥老师提倡的识字“先鲸吞后反刍”的思想不谋而合。

    三、立足于内容,先整体后部分

    一般我们习惯用“字词句篇”来描述语文能力的提升过程,可是孩子的一般言语认知习惯却是从句开始,句是含有字、词、短语的整体学材。

    根据儿童整体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应该更加关注课文的整体性。以听领先,然后朗读课文,最后逐步缩小语境,抽出单个汉字加强认识,再又放回到课文中去认读。整个学习过程应该:

    一些教师常常把前两个步骤作为预习放在家里,笔者以为这是不恰当的,由家长指导下的听是不专业的。一年级的孩子喜欢模仿,喜欢表演读,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有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去听去模仿读,在充分听读的基础上再学习生字,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字义的理解都会基于语言环境,也发挥了在课文中识字的作用。

    识字其实就是识音、识形、识义,一年级识字教学呼唤整体识记意识,其实是希望识字在孩子自己会读的基础上自己会识,明确体现了“文字是自己学到的”实质。

    (责编 韦淑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