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动让语文课堂焕发新魅力 |
范文 | 黄娟雄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交流、主动合作,让学生与同伴、与课文、与教师进行零距离的互动,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情感和思维才能得到润泽与飞扬,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新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互动;个性;情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4-0062-01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现在课程实施一定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勇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文本、教师三者进行零距离的互动,我们的课堂才会灿烂、热闹、自由与和谐。 一、个性在平等对话中张扬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对话,还是学生与课文、学生与同伴的对话过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离学生现在的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对“中华不振”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会,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质疑,然后带着质疑自读自悟,并画出描写“中华不振”的语句,最后全班交流。为了让互动不流于形式,整个过程我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谈感受,而是抓住描写“中华不振”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展开想象。我指着投影上的句子,義愤填膺地说:“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亲人的妇女,原指望我们自己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肇事洋人。谁知……”“读一读这些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位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你们的心情怎样?”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短暂的沉默,学生的情感彻底被激活了。他们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妇女的无奈,听到的也不仅仅是那个妇女的哭诉,他们看到的是“中华不振”,听到的也是“中华不振”。沉默过后,教室里不再安静,义愤填膺的控诉、“中华不振”的痛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等个性化的言语从学生的口中喷涌而出。学生情动了,辞发了,情真了,意切了。 二、情感在自主探究中润泽 列宁说:“失去了认识的深入是缺乏情感的认识。人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所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从而积极地注意、记忆和思考。”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必须以学生潜心地读书为核心,只有潜心地读书才能让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为了让学生入情又入境,我用深情的文字把这个优美的故事向学生娓娓道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我点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鸟儿和大树告别时的难舍难分,感悟小鸟为了寻找大树而四处奔波的艰辛与焦虑,我抓住课文中小鸟与树根、大门、灯火的对话,带领学生潜文入情,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和同学们交流。课文中的三次对话,文字看似简简单单,但中间却蕴含着极大的情感想象空间。学生通过与文本、与教师的真情沟通,最终理解了“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鸟儿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这三句话中鸟儿两次看灯火那复杂的心情。有的学生在分享时激动而深情地说:“你真的是我的好朋友树吗?你还认识我吗?”“永别了我的朋友,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这样的情感体验,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吗:“情感就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播种就在这片土壤上!” 三、思维在合作交流中飞扬 思维在疑问中产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设疑难,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从而展开热烈的争论,并在合作交流中达成共识。如《将相和》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就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谈谈自己的看法。可是谈着谈着,有些学生就对蔺相如为了顾全大局而谦让廉颇的精神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这时课堂上充斥着两种声音:有的说蔺相如比廉颇厉害,有的说廉颇比蔺相如厉害。为了把思想跑偏的学生拉回来,我灵机一动,让他们以“蔺相如厉害还是廉颇厉害”为题,组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这时,学生就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认识进行了一场白热化的“争吵”。最终通过辩论,他们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思绪在“争吵”中灵光,共识在“争吵”中达成。这时他们不再纠结谁更厉害,因为此时,蔺相如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高风亮节以及廉颇性格直爽、知错就改、忠于国家的义骨豪情已直抵学生的心灵。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吵架”,在一次又一次淋漓尽致的“吵架”中“吵”出情来、“吵”出味儿来、“吵”出趣来,语文教学就会在这有效的互动中焕然一新。 (责编:刘宇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