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咬定素养不放松 立根原在言语中
范文

    林伟娜

    摘 ?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情境化任务的设计,力求在综合性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以,語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住言语材料,努力创设真实的言语情境,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言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百合花》

    在2019年浙江高中语文教学评审活动和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中,来自浙江省义乌中学的朱建杭老师连续两次上了《百合花》一课。朱老师是教坛新锐,教学功底扎实深厚,教学姿态从容亲切,课堂节奏张弛有度,而且对《百合花》教学价值的发掘,两堂课都独辟蹊径:或者从叙述角度切入,彰显着理性专业的厚度;或者从主题思想探幽,洋溢着青春诗意的温度。尽管着力点不同,但两堂课都紧扣住言语材料,努力创设真实的言语情境,旨在通过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言语情境,在活动中实践素养

    朱老师执教的《百合花》课1以“叙述就是选择”为教学重点,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对《百合花》《落日》《图片一组》中叙述角度的探究,主题集中,脉络清晰,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三个片段相对整体性不强,活动与活动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而《百合花》课2,主体部分设置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描绘。请根据文中某一场景,为小说配一幅插图,陈述选择的理由。

    【任务二】讲述。任选一组人物关系,结合细节描写,讲述人物心理变化。

    【任务三】推荐。作为和平年代的青年人,请为这篇小说写一段推荐词。

    这三个任务,粗看起来彼此割裂,各自为政,但在实际课堂中,却是首尾相贯,层层相沿,称得上严丝合缝。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朱老师于现场生成后,出示了课前预设的学生答案,并请学生思考:第一次借被子是否真的表现了“军民一家亲”其乐融融的景象?因为通讯员说“老百姓死封建”,由此自然引出第二次借被子的场景,思考新媳妇此时在通讯员心中的形象。新媳妇人格的升华显然对通讯员也有积极作用,课堂顺利过渡到“探讨通讯员精神成长”这一环节。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语言和人物是其核心要素,因此小说教学必须把语言和人物作为重点。在理清新媳妇和通讯员这组关系的基础上,朱老师由点到面,请学生任选其他一组人物,讲述其心理变化。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梳理出五组人物,并从不同角度体味到人与人之间彼此成就、逐渐升华的人情美。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在解读文本,不如说是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熏陶。当学生被小说中纯洁无瑕、崇高无私的情感深深震撼的时候,朱老师请他们为小说写一段推荐词,这无疑是水到渠成的设计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这是因为“核心素养在本质上是应对和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的综合性品质”。坎德林曾对作为教学活动的“任务”作出如下定义:一系列有区分度和有层次的活动,这类活动内含问题(尤其是交际问题),它使得学习者通过各种认知和交际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并在活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新旧知识探索和实现活动要达到的目标。[1]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必须是“有区分度”“有层次”的,学习者需要运用新旧知识去解决问题,尤其是交际问题。基于此,课堂教学就应该创设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的言语情境,使学生在各种活动形式中实践素养、提升素养。朱老师设置的这三个任务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同时通过一系列层次清晰、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素养,在创造中享受快乐,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紧扣言语材料,在细读中构建素养

    朱老师在《百合花》课2的“任务一”中,精选了五个典型场景,并按照故事展开的时间顺序,由下往上逆向呈现在屏幕上:

    【场景5】担架员:“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子扑在……”

    【场景4】(新媳妇献被子)通讯员呆了一会儿:“那我们送回去吧。”

    【场景3】(新媳妇不借被子)通讯员:“老百姓死封建。”

    【场景2】通讯员:“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共产党打仗是为了老百姓)

    【场景1】通讯员与“我”对话:“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朱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探究这五个场景中,通讯员对革命和老百姓的认识有什么新的变化。在学生讨论之前,朱老师进行了适当的铺垫,用重音突出了每个场景中的关键字词,如“跟”“为了老百姓”“扑”等,并对场景4和场景5进行了特别标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个设计匠心独具,学生通过对细节的比较和探究、对字词的推敲和咂摸,走进了通讯员复杂的情感世界,认识到通讯员的成长过程,体会到革命年代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理解了小说艺术创作的真实性。这个环节,以“青春”“爱”“奉献”“美好”为关键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突出教学设计的人文性和感染力,师生共同沉浸于文本之中,通过对言语材料的梳理与探究,提升了文本分析能力,提高了小说鉴赏水平,理解了优秀革命文化。逆向排列的五个场景,犹如逐渐攀升的舷梯,直观地呈现出通讯员“青春的成长”,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到了一次洗礼。

    老师对文本的深挖细掘,还原出语文课最真实的模样。世界级语文学大师、维也纳大学教授Ernst Steinkellner认为,语文学的宗旨是正确理解文本的本来意义。[2]这意味着,任何教育理念的实践,都必须使语文教学紧扣住文本这一言语材料,都必须把正确理解言语材料的意义作为前提,否则,不按照文本自身的内部逻辑来解读,或蜻蜓点水,甚或文本缺失,这样浅尝辄止的课堂,哪怕活动设计得花样迭出,新颖精致,也会引发诸多质疑。这些热闹的活动和语文学习究竟有多少关系?这些游离在文本之外的讨论、交流等活动,究竟有没有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有没有成为少部分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而使绝大多数学生沦为了“看客”?……提出这些问题,对当下的语文教学而言,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冷静的观照和反思。如果语文课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抛开对言语材料的咀嚼、玩味和体悟,缺少从文本的细微处积累和建构的意识,那么,那些所谓的语言实践活动,最终会变成人人诟病的“泛语文”教学。语文课要充分关注具体的言语细节,要读深文本,读透文本,如此才能真正建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理解文化。

    三、回归言语本质,在美读中深化素养

    朱老师的《百合花》课1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部分,虽然课堂容量较大,但是朱老师还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以叙述角度中的“我”为教学目标,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化朗读体会“我”在战争来临前复杂的内心冲突,从而获得对言语材料的美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

    【情境】若出演话剧《百合花》中的“我”,在下列两段台词中分别加一个语气词“哎”,你会加在哪里?

    ①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②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

    这两段文字,初读起来,给人闲适愉快、清新自然的感受,与战争的背景显得不甚协调。朱老师通过添加语气词“哎”,让学生体味出“我”不想参加战争又不得不参加战争的无奈、矛盾之情,也让学生从女文艺兵的视角感受到美和战争的冲突,揭示了战争对美好事物的威胁,填补了文本意义的空白点,激发了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动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作品称为“情文”,这意味着,凡是优秀作品,必凝结着作者真挚深邃的情思。因此,擘开文字的肌理,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方能感受到灵魂的颤动,培育出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3]美读不同于一般的朗读,它需要朗读者在理解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真正沉潜于文本营造的意境之中,去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作品的力量。

    因此,提高對语言文字的感知运用能力,是一切言语活动的本质所在。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重视对语感的培养,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是语文教学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目标。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朱老师在美读上的引领,必能提升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范煊聪.新课标指导下“情境任务”教学与测评思考[J].语文学习,2019(11):67.

    [2]施久铭.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38.

    [3]朱仁标.“美读”功夫意味长[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8(10):2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