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是“蜀道难”,还是“仕道难”
范文

    【摘要】李白《蜀道难》一诗的主旨,多年以来,比较确定的说法是“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本文摘引有关资料,并试图从他个人的求仕历程的角度予以审视。一管之见,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李白 《蜀道难》 主题探微 文学解读

    《蜀道难》是李白袭用乐府旧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的夸张,着力描绘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风光的诗作。历代学者关注倍至,对其研究的结论,也可谓见仁见智。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到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地山水特点,浓墨重彩地描绘蜀道之难。诗的开篇以爆发式的感情直呼“噫吁戏”,直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全诗定下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以下通过蜀地开国、五丁开山、黄鹤难飞、猿猱愁攀、扪参历井等意象组合,融夸张和神话于一体,虚实结合,层层映衬,把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愁旅,把读者带到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啼的境界。在此心态下,面对蜀道,连峰去天、枯松倒挂、飞湍瀑流、砯崖转石的惊险景观,只好望而生畏,不禁发出了“其险也如此”的深深感叹。最后,由“剑阁”起兴,生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人生感慨,诗人似乎从他描绘的惊险奇绝的幻境中回归现实,不禁再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咨嗟”!

    纵观全诗,诗人采用复沓形式,一咏三叹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难怪清代评论家沈德潜评价本诗说,“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颐之间”(《唐诗别裁》)。

    正是由于这种认识与思考,多年以来,人们对这首诗的主旨的探讨,定格在“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的层面上。对其写作时间,定位于“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送别友人入蜀而作”(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

    但是,笔者以为,《蜀道难》的主旨仅限于此吗?是否还有它说,还有其它寓意?关于本诗的寓意,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而《唐诗鉴赏辞典》的依据盖出于此。

    如果,本着对于文学作品应该有多样化的解读,再联系李白的人生历程及创作风格,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笔者以为,《蜀道难》不仅仅是“蜀道难”,这里蕴含着更为深广而丰富的潜在内涵,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所走的是一条求仕之道,李白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李白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教育,同时,他还接受了道家、佛家、纵横家多派思想的影响。他25岁时曾出蜀远游,以安陆、任城为中心,南达江浙,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说到西入长安,清代凌扬藻提出李白三次入长安之说,但近些年经许多学者考证,已确认的为两次。第一次是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尽管他曾到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别馆作客,虽然“历抵卿相”,但毫无结果。于天元十九年秋西游,翌年暮春复回终南。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靠玉真公主的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起初他满以为多年的政治理想将要实现,不禁喜形于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可后来才知道,玄宗仅仅是把他当作文学弄臣来使唤的,说得直白些,他不过是玄宗笼中的金丝鸟。于是他“浪迹纵酒,以自昏秽”,终于得罪于杨贵妃、高力士诸人,被“赐金放还”。李白两次入京时间不长,而且被卷入政治漩涡之中,然而,他却对上层贵族、官僚、皇帝以及大唐帝国潜伏着的危机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后离开长安重新开始他的漫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林甫嫉贤妒能,他主持的科举考试“无一人及第”,事后他向玄宗上表祝贺“野无遗贤”。他上台后,用阴谋挤掉裴耀卿、张九龄的左右丞相,“公卿为战栗”,玄宗听信谗言,杀掉自己的三个儿子,又残杀了韦坚、杜有邻、裴敦复、李适之、李邕等大臣。这种种现实惨景,在《蜀道难》中有所反映。这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这不是“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吗?另外,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李白参加永王幕府,高唱“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可永王却犯了肃宗(李亨)大忌,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兵败被杀,李白逃到彭泽被逮捕,下浔阳狱,以“从逆”罪论死,幸得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臣宋若思力救,才改为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

    由此可见,李白所走的“仕道”充满坎坷,他的远大抱负屡屡受挫。纵观李白的人生历程,体察他的求仕经历,然后观照他的《蜀道难》这一文本,我们看到,李白的“蜀道”是多么艰难!想当初,遥望“蜀道”,那是多么崇高而庄严,让人顿生神往之情;再后来,走近“蜀道”,才看清高不可攀,与天相接,怎不让人顿生惆怅之意?到如今,当诗人真正走进“蜀道”,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才知,这里充满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险恶,让人防不胜防,不寒而栗,这里充满着“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阴谋与血腥味。难怪诗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以手抚膺坐长叹”,“愁空山”,“其险也如此”的感叹。另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一咏三叹。从情感层面来看,这三叹依次表达的是神往、惆怅、愤懑之情;从诗歌意象角度看,这三叹,与其说“蜀道难”,倒不如说是“仕道难”,世道难。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借蜀道的雄奇险峻,表达的是诗人自己仕道的曲折坎坷。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本诗的写作时间,就不是开元十八年,也不是“大约作于天宝初年”,而是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或者稍晚一些。

    ★作者简介:王根代,甘肃省清水县第六中学教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