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新课程改革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其实施 |
范文 | 熊继文 陈颂群 【摘要】新课程改革明确将研究性学习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本文深入浅出的探讨了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信息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等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新的高中各科教学大纲都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学科都列出了一些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参考课题,惟独语文教学大纲说得十分概括。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什么样的特点,该怎样实施呢?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尚待研究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初浅的探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由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老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崭新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进行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向指导转变 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等。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性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为艺术的表现。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研究学习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因此,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切实完成从传授到指导的角色转变。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向开放转变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言语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还可以举行学术交流报告会,交流研究成果等等。总之,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学习空间的拓展,同时必将使学习方式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 在本质上带来的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 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目的,转变观念,全面提高素质 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就一定要转变观念,确实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并帮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既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精神,又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学者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任。 二、恰当确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所以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要坚持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科知识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服务和服从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能由教师说了算,也不能照搬一些参考性课题,应根据所在学校的情况,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现实问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起始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入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可以完成一到几个,大的专题一学年完成一至两个。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让同学们充分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只能起指导、参谋作用,绝不能越俎代庖。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博大精深。有的同学喜欢诗词,凡是与诗词有关的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例如:“《诗经》现实主义手法对后世创作的影响”、“屈原与李白诗歌之比较”、“毛泽东诗词的审美价值”、“苏辛豪放词之比较”等等。有的同学喜欢小说,可以围绕古今中外的小说确定研究的专题。例如“中学生为什么喜欢琼瑶的小说?”“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鲁迅小说与人物描写”、“《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之我见”、“欧·亨利与契诃夫小说之比较”等等。诸如此类,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学习的专题。 三、正确处理学科知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学科教学比较封闭,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从以升学应试为目的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如果达到了这个目的,不仅不影响学科知识教学,而且正好可以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会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我们可以说,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知识教学这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学科知识教学应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基本的知识、技能及研究学习的方法,研究性学习反之为学科知识教学提供创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应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些小的简单的专题(如“《故都的秋》与《想北平》之异同”等),可以课堂解决,而一些复杂的学术性较强的专题研究(如“屈原与李白诗歌之比较研究”等),则必须借助课外时间和节假日来进行。 四、科学评价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课程。既然是一门课程,就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与其它课程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依据不应是研究成果的多寡、学术水平的高低,而应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注重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的过程,看他们是否学会了收集、处理材料,是否恰当地反馈出研究的结果。课堂的重心不再仅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要围绕课题,占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课题,我们就应给予较高的评价。即使研究的结果不十分理想,但只要是围绕课题进行材料的收集,能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能用整理后的材料来说明课题,那么我们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更应重视研究学习的过程。若要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优劣,应主要看他有无独特观察、独立思考、独到发现以及思维的逻辑规范性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等。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不仅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和终身学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是富有意义的,而且这本身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挑战。尽管面临着没有教材、没有现成经验等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宽广的道路来。 ★作者简介:熊继文,江西省宜春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上高二中高级教师;陈颂群,江西省上高二中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