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举三反一”学课文
范文

    张金保

    摘要语文历来被指责为“少慢差费”,症结在哪里?整天围着课文转圈子,以有限的时间学习有限的课文,精耕细作,试图举一反三,而语文学习的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课文学习也不例外。本文试就课文教学如何举三反一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语文教材

    教学大纲规定,七年级语文每周5课时,高一语文每周4课时,可如果连补课在内。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而一学期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仍然还是那本语文书。也就是说,七年级每周排8课时甚至更多的课时仍然是学一本语文书。平常教师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学期教学质量调研测试,是考课内阅读还是考课外阅读7言下之意,考课内阅读,我更可以专注课文,“精耕细作”。多年来,固定文选的教学格局一直支配着语文教学,给不少老师带来的误区是把课文当作教学的起点与归宿,似乎语文教学就是学课文,整天围着课文转圈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师生搞得头昏脑胀,焦头烂额,都是为了在考试时获得高分,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于是被指责为“少、慢、差、费”便不可避免。

    此类现象,反映出一个共性的问题,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举一反三”。何谓“举一反三”?就是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对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语言(言语)的目的。

    新课程理论认为:语文是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言语的教育奠定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实自由的个性精神。语文又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准确的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静止的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问及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多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其实,母语教学,几千年的传承,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财富,语言(言语)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语言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学例题)”“反三(做习题)”。语言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的“例子”的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言(言语)能力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婴儿学口语的例子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1周岁左右说出一些最简单的语调,2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什么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因为他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语言(言语)的“例子”!以平均每天听大入100句话计算,每句话10个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两年就是730000字!也就是说,孩子学会口语,等于两年“读”(用耳)了五六部长篇小说!我们学书面语,中学六年语文教材才多少字!用有限的课时学习有限的课文,教师靠繁琐分析显能耐,学生在练习册上练拳脚,怎么脱得了花拳绣腿?目下现代语文教育的总体思路必须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必须返朴归真,变“举一反三”为“举三反一”。

    一、“举三反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扩大积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讲究潜移默化,厚积薄发,学习语文必须重视平时的积累。语文不是一日之功,但语文不能一日无功。质变必须要有量变的过程,没有量变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强化读写。古人非常重视读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老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都称颂受过严格私塾训练的老先生的语文功底,其实他们正是书读得多的结果。我以为多读当是语文学习的钥匙。可以这样说,语文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无和阅读面的宽窄。读、写应当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坚持每天读点东西,每晚自觉拿出练笔本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喜怒哀乐,就不愁他的语文水平上不去。

    二、课文教学“举三反一”的具体做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却是教师与教材编写者经过反复比较、再三斟酌,在千万例子中遴选出来的。这个例子是教师与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纽带,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承载着丰富的教学内涵。当然要用好。教课文,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从事的工作,“教课文”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学什么?如何学如何把这两条原则运用到实际的课文教学之中?多读,读什么?多写,怎样写?从课堂教学,从与课文结合的角度,笔者的做法与体会是:

    (一)读

    多读已经成为共识,症结在于“时间”和“效益”。外部宽松的语文环境当然要争取,然而在目前环境下完全依赖外部环境的转变并不现实,更重要的要靠语文教师“自谋出路”,内部挖潜增效。时间从何而来?长文短上,省下课时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扩读几篇文章,方能用足用好课文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何用最短时间取得最大效益?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

    1比较阅读,拓展视野。就是由此及彼,找到与所学课文在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与课文联在一起来读,如在教读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的同时,就补充学习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臧克家的《三代》,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通过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

    2学习节选,扩读全文。从节选的文章扩大到整篇文章或整部著作。学了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促使同学阅读《欧也妮,葛朗台》,学了老舍的《在烈日的暴雨下》就扩读《骆驼祥子》,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前后最好读一遍《红楼梦》,还可以看一看与课文内容结合紧密的电视剧。

    3学习短文,扩读集子。学了《促织》,就扩读《聊斋志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扩读《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从课文学习扩大到作者整个的创作,甚至包括作者的传记和有关评论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多方探究,知人论世。这类阅读能较全面的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并从中选择一两个自己最喜爱的作家,精读、模仿、创新,尽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

    4围绕重点。拓展强化。就是针对课文或专题训练的重点进行扩展性阅读。学了《社戏》、《端午目》、《本命年回想》,阅读汪曾棋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风情的魅力,加深对本单元课文训练重点的理解。学习朱自清的《春》,阅读许地山的《春底林野》,罗兰的《为了这春天》,张晓风的《春之怀古》等美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季景色的秀美,学会抓住景物特点精准细腻地刻画

    景物。

    (二)写

    我们所学的课文多为文质兼美的范文,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或续写,或者是结合文章思想内容抒写自己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写作教学,以读导写,以读促写,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如何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我们作过如下尝试:

    1选好“切入点”,对课文深入挖掘,适当拓展

    (1)补白。即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完整。《七颗钻石》中,“小姑娘哪儿也不例外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罐子里竟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小姑娘做了一个怎样的梦呢?请同学大胆的想象。

    (2)具象。为了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课文中有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词句带过,潜在的意思必须由读者在体悟领会之后方能表达。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出作者潜在的意思。鲁迅《故乡》中说:“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作适当的想象,加以具体的描绘。同时与眼前的现实对比,进一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延伸。即对余意未尽的文章进行续写,进一步深化主题。如学习了《窗》一文后,让学生结合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根据人物性格和情节铺垫续写结尾。

    2把握结构,仿写

    仿写可以对全篇课文进行,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片断的练习。包括对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方面的仿写。

    对阅读对象的仿写会使学生的写作实践变得更有目的性、可操作性,从而使向来令学生头疼的“作文,,变得有趣易行。事实证明,仿写可以丰富学生语言、开拓学生思路、训练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比如朱自清的《春》,学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学习作者有意叠加修饰性词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给学生的有夏、秋、冬),进行一次练笔,学生仿写目的性十分明确,写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3读中有感,写一写

    有些文章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中,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如在学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后,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辞,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哈尔威船长高尚品格的理解,为哈尔威船长写一段颁奖辞。再如我在教《再别康桥》一诗时,在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和意象后,问了学生这样的问题:“诗人笔下的金柳是多情的。云彩是通人性的。星辉是善解人意的。试想,如果这些意象真的能通感情的话,面对离别眷念的诗人,会吟唱出怎样的诗歌呢?”学生认真思考,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七彩的我,因为你的离去而一点点褪色。因为我绚丽而短暂的生命之花,只为你而绽放。”“回来了/却又为何沉默了,/是压抑的喜悦,/还是即将离别的忧愁。/无言中,/你还是走了,/却分明看见,/你留下了什么。/是梦?是梦!/有你灵魂深处,那彩虹般斑斓的梦。/悄悄的你把它留在了康桥,/却留给我一抹回忆。”这样的诗意的表达既是对诗歌的意象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一种诗意写作的训练。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0: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