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三文化常识教学微探 |
范文 | 王娟 对高三学生来说,文化常识题涉及的内容多,涉及的面广,而学生的阅读时间短,阅读积累少。这些因素,使得这一类题的解答成为学生不易把握的一个难点。同时,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时间有限,任务重。如何协调几者关系,使学生能在不长的时间里有效地提升此类题的作答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把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变成了数千条枯燥、单调的背记题目,学生日日读、夜夜背.岂不是和我们设题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尽自己所能,力争将一个个知识点变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记住一个点,还能了解一个人,走进一段历史,进而能自己主动地捧起一本书,走进我们的文化。 如在讲到“太上皇”这个点时,我就联系《马嵬》这首诗,谈到了历史上那位既开创了“开元盛世”,又造成了“安史之乱”的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唐玄宗,讲到他的政治,他的情感,他的被迫退位,顺便也讲到了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这个历史上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讲到“乌纱”时,我告诉学生它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相传中国第一顶乌纱帽就是南朝刘宋王休仁设计出的。再介绍了三位皇帝与乌纱的关系:隋文帝杨坚喜欢着乌纱帽,推广了乌纱: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了乌纱帽的样式: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了规定,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讲到“配飨”时介绍了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的曲阜孔庙肼到“五伯”时回忆了春秋五霸的那段精彩纷呈的历史:讲到“上供纲”的“纲”字时,说起了“生辰纲”,说起了梁山好汉。 这种引导是随时随地的,是兴之所致的。渐渐地,学生查找历史文化资料的人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二、方法让人事半功倍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时,老师必须授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法,学有得。我找寻到几种有效的方法。 1.注意语文各知识点的关联性、互动性 (1)成语和文化常识 成语也是需要海量记忆的知识考察点,同时成语又是古文化保存最好的一类知识。当我们孤立地进行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为何不将它们统一起来,在了解成语的同时补充文化常识,既生动有趣又能快速记忆。 “无出其右”这个成语表示没有能超过他的,与天下第一近似。其中“右”的解释是上,汉代以右为尊。我在这个时候就给学生讲到了古代左右为尊的衍变。周、秦、汉时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现在建筑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至于在交际场合,其座次则以左为尊。因为古人坐北朝南,则左为东,右为西,故座次上以左为尊。再推而广之讲到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为“败北”、“北面称臣”。 “紫绶金章”讲到历代官服文化,“绿衣黄里”讲到颜色的尊卑,“素车白马”讲到丧葬文化,“凤冠霞帔”讲到古代婚礼习俗。这样的成语很多,学生也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进步。 (2)诗歌和文化常识 诗歌的内容会涉及到较多的传统节日、民俗和生活常识,反过来,文化常识又能帮助到诗歌的解读。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妨让他们多留意.做到两者的融合。 很多诗歌标题出现了节日,如《元日田家》《除夜》《九日齐山登高》等,通过对节日的了解,就能把握作者的感情踌歌中出现了“漏声”,就能根据古时计时工具想到诗人辗转难眠的情绪:出现“参商”等星宿,就能体会诗歌中的分离之苦。 2.从一到十,完成体系建构 文化常识内容多,显得繁芜丛杂。引导学生纵向联系,由一个点到一个面,再到一张网.形成知识体系。官职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那就让学生不依赖参考书,自己动手,进行类的梳理,授官、罢官、升官、调动、兼任、代理、辞官。称谓也是复杂,同样一条线的纵向梳理,基本称呼、特殊称呼、个性称呼、群体称呼。这样的例子太多,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把散沙凝聚,把体系建构,学习会成为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三、跳出来,实现学习的根本目的 学习知识本身不难,难得是怎样使满腹诗书能为己所用。我觉得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使我们能幸福地生活。因此,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争取达到这样的目的。 1.学习文化常识,促进人格的优化 了解了“会试”延伸开来的科举制度,明白了层层选拔的应试艰辛,就能调整面对高考的态度,更能体会努力务真、踏实探索是实现高考成功的法门。了解了“丁忧”延伸开来的孝文化,反思当下的生活,小到自我对亲人的态度转变,大到对老人的关注体贴。了解了“稽首”延伸开来的古代礼节,就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礼仪之邦的风采。了解了“谥号”“立生祠”等延伸开来的古人对身前身后名的重视,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声誉,不随便行事,不苟且生活。这也是小语文和大语文的真切体现。 2.学习文化常识,寻找学习和生活的平衡 越是走近了,越能發现真实。当老师学生暂时抛开分数对教学的羁绊,投入到文化本身中去,就可能会有多彩的认知,从而达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看到“闲章”“采莲”“浊酒”等,发现古人众多的生活小乐趣,明白了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可以做一些看似无用的功课,人生丰富了,也就收获了。 任何一个切口,都可以有深入的探寻,也可能会产生丰厚的回报。语文常识题,小题目,大世界,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